近年来,国内预制菜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市场热销、政府扶持、资本助推,一大批上下游企业纷纷入局抢占风口。但要想使预制菜产业红火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下去,“炒热”的预制菜要“保鲜”,还需“文火慢炖”。 预制菜是食材从田间地头、养殖场等到居民餐桌的第一个“一公里”。这个环节决定着食品的质量,是食品安全的最重要一环,食品生产企业起着“守门人”“把关人”的作用。 目前,我国预制菜还缺乏相关的健全的国家标准,在生产加工上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管,行业自律还在建设。如何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是关系行业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 预制菜作为工业化“制造”的标准化产品,满足了一批“刚需”消费者,让人足不出户也可以品尝到全国各地不同风味的菜肴。但在当今个性化消费需求张扬的时期,在中国这个传统美食烹饪大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也有不少消费者不接受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统一味道。 预制菜口感“千盘一律”,如何破解“众口难调”?需要通过提升质量、创新产品、做强品牌来增加复购率、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去年以来,预制菜概念股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一时风光无两,还诞生了首个A股挂牌上市的“专业预制菜第一股”。相关企业纷纷摩拳擦掌,甚至有投资公司在考察预制菜之后亲自下场做预制菜品牌,热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预制菜的行业特点决定了产品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还决定了行业目前仍然存在销售区域小、地域特征明显、参与者众多、行业集中度低、规模以上企业较少等问题。同时,相关冷链物流配送能力也亟需增强。 据笔者了解,国外预制菜产业发展相对成熟,但市场大浪淘沙到最后都是“龙头”的天下。最近几年,我国预制菜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当前国内预制菜市场潜力大,仍处在蓝海竞争中,尚未出现全国性的龙头企业,行业还没有诞生真正的超级品牌,行业整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业内人士坦言,国标出台之日,或许就是行业洗牌之时。 因此,要对预制菜有“冷思考”。针对一片蓝海市场,预制菜企业需从产品本身、品牌建设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着手,布局未来的发展,提前防范,以免蓝海成红海之时变为“一地鸡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