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济南讯(房晓涛 记者尹训银)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得知辖区某电缆公司因不了解行政处罚信用修复相关政策要求,被“信用修复师”趁虚而入,导致其“信用修复”花费5000元冤枉钱。无独有偶,执法人员又接到自称青岛某公司工作人员电话,咨询信用修复相关事宜。经向该公司核实,此来电人为冒充人员,执法人员告知企业要提高警惕,切莫陷入信用修复骗局。 良好的信用是企业走向成功的“绿色通行证”,但企业受到行政处罚后,处罚信息将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企业或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享受政策、银行贷款等方面受到限制。公示的信息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如何消除负面信息、修复信用成了受罚企业的大难题。为全面做好行政处罚企业信用修复工作,切实助企纾困,减轻市场主体负担,青岛市市场监管局主动帮扶、精准帮扶、高效帮扶,加大对失信市场主体的帮扶力度。 青岛市市场监管局专门制定《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明白纸》(以下简称《明白纸》),引导失信主体完成信用修复、重塑企业信用。《明白纸》写明了公示规定时限类型、申请提前停止公示需要达到的时限要求、符合的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对相关企业完成信用修复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截至目前,已对30余家受到行政处罚的市场主体开展信用修复帮扶指导,避免经济损失10余万元,大大提高了市场主体发展信心和信用修复的积极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了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重塑自身诚信形象的意识和能力。 青岛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市场主体,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心地上有陷阱。“信用修复”应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申请,有偿服务也可能存在骗局,广大经营户如收到类似短信或者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特别是要求填写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验证码等涉及个人信息、敏感信息的,不要回复,不要点击链接,要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