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资讯
消费资讯
变味的儿童手表:它是如何控制孩子的生活?
 
2022-12-23 08:22:10   杭州网

前些天,河北邯郸一家长的吐槽登上热搜。因为他发现,孩子在使用电话手表时发出了这样的消费提醒:“小朋友,请用爸爸妈妈的手机扫码,开通手表铃声VIP。”儿童手表是否存在诱导未成年人消费?这个话题立马引发了大量网友的评论。

第一次知道儿童手表这个物种还是7年前。一档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大火,我和很多人一样记住了这样一支洗脑广告:田亮的女儿森蝶和张亮的儿子天天戴着手表,用动画片《蓝精灵》的曲子反复唱着:“无论你在哪里,一通电话马上能找到你,马上能找到你……”

这则广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占领”了我所在写字楼的电梯广告。当年一起等电梯的同事们,如今不知不觉都成了儿童手表的买家。

然而,随着功能的不断增加,当初以定位、电话为核心的儿童手表越来越不纯粹了。一方面它越来越像是一台戴在小朋友手上的手机,能够社交、玩游戏;另一方面围绕它的新玩法层出不穷,一些连成年人都容易上瘾的机制被植入到儿童手表里,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最近,都市快报·橙柿互动在小范围发起了一项针对儿童智能手表使用情况的线上调查,共收回163份有效问卷。大部分家长充分肯定了儿童手表在精准定位和方便联系沟通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但他们不约而同认为,如今儿童手表的功能太多了,引发了“助长攀比之风”“容易让孩子沉迷电子产品”“诱导消费”等担忧。

这是一些感性的结论。因为问卷调查显示,仅有不到17%的家长仔细研究过孩子的儿童手表。换句话说,多数家长没有仔细研究过动辄要2000多元、功能繁复的儿童手表,更多是从日常使用和媒体报道中感受儿童手表存在的问题。

于是,同样作为家长的我们,决定俯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视角重新研究和审视儿童手表。结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由强社交互动、日程和积分管理、游戏趣味性和消费引导等构成的缜密的“儿童虚拟世界”。这套以孩子为中心的系统绕过了大多数家长,正在悄悄地控制孩子的生活。

封闭式社交助长攀比之风

“冤种”妈妈2年买了3个儿童手表

对孩子来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不是生与死,而是你的手表是“360”,我是“小天才”。

儿童手表是有次元壁的。这是当年6岁的儿子给我上的儿童手表第一课。

幼儿园大班时,没有做任何功课的我自作主张给儿子小陈买的第一只儿童手表是360。没几天,开开心心戴着手表出门的他哭哭啼啼回家说要换手表,因为小区楼下戴360的小朋友很少,导致加不到好友。

我以为有了手表的儿子会因为可以随时找到妈妈而高兴时,小陈告诉我他最想要的功能是加好友,顺便给我科普了一个冷知识:只有同品牌的手表,才能碰一碰或摇一摇加好友。

买第二个手表前,我认真地询问了小朋友自己最想买哪一款。小陈说,自己最要好的小朋友用的是华为,最希望和他加好友。这一次我单方面听取了小陈的建议,最后花500多元买了一只华为。

开心也没有维持太久。一次秋游回来,小陈说没有摇到好友,因为班里大部分同学戴的是小天才。而且这次,他提到了手表的一个重要功能:翻转和前后双摄。

到底要不要跟风买一只表盘可以翻转且带前后双摄功能的小天才,这件事还引发了一场家庭矛盾。

儿子要的这款手表价格并不低,接近2000元,一款普通手机的价格。我觉得为了一些花里胡哨的功能花冤枉钱不值得,无形中还助长了攀比的风气。而我老公坚持社交更重要,认为儿子性格本来就偏内向,如果因为加不到好友被孤立得不偿失。最后我妥协了。

事实上,和我一样,有着相同心理的家长不在少数。

在我们收回的163份问卷调查中,超4成(42.33%)的家长在购买儿童手表时会选择500-1000元,另有3成多(35.58%)会选择一两千元的更高价格;选择2000元以上的,也有4.29%。对于儿童智能手表更换频率这个问题,近6成家长(59.51%)表示目前为止仅买过1次。有超过四成的家长买过2次,甚至3次以上。

对于频繁更换手表的原因,除了手表本身质量原因,“为了加更多好友”被不少家长勾选,因为“同一品牌才能加上好友”。

我这个大冤种妈妈也是在两年买了3个手表之后才搞明白一个道理:对孩子来说,儿童手表最大的吸引力不是安全,而是社交资本。大部分儿童手表都把“交友”两个大字焊死在了表盘上。

只有同品牌才能交友,每隔一段时间就升级加入新功能,这样的设置正在让10后们产生攀比心理,甚至品牌之间也形成了鄙视链。今年,小陈又蠢蠢欲动,因为小天才又出了新款。每次路过商场小天才的柜台,他都要站上大半天不肯走,跟营业员反复确认新款手表价格,以及有没有以旧换新的政策。我也不知道钱都算不清楚的他,是怎么知道有“以旧换新”这回事的。

我很不理解地问他,两款手表功能上看没有多少升级,为什么一定要换新的?他的回答是:你看整天晒自拍的大鹏(同学)刚买了这个最新款!我不能输给他!

很多被裹狭着卷入其中的父母往往在交了学费后才醒悟:不买这个品牌不仅玩不到一起,还有被孤立的可能!

暗藏一套成人积分和日程管理系统

小学生沉迷上不封顶的等级

妞妞生日那天,一群同学聚集在庄女士家里开生日派对,这也是孩子们难得同时被允许配戴手表的开心时刻。不过庄女士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群孩子挤在一起相互加好友,又取消,反复好几次,乐此不彼。

“你们在干嘛?”庄女士终于忍不住问。孩子们一口同声地说:积分!

积分对大人来说并不陌生,很多软件为了增加用户黏性而设计的打卡任务环节。那么为了在手表里获得积分,孩子们有多拼?

作为1年手表使用龄的用户,妞妞熟练地掌握着一套积分的秘诀:加新好友可以得到5分;每天运动达到8000克能量,就可以得到5个积分——但通常运动能量并不需要真正的运动,只需要用力甩手表就可以获得;每天打开宝箱可以积累积分;在积分商城每天签到可以获得积分;摇一摇可以得到积分……此外,手表里的很多软件,也有一套单独的每日打卡积分体系。

只要完成各种任务,就可以获得积分。这是一套类似于成人世界的积分体系,甚至比成人的积分体系设计更严密。

在妞妞心里还刻着一张每日打卡时间表,比如积分商城连续三天签到就可以拿到3分,中间断了重新计分;开宝箱的最佳时间是中午12点,可以开出5分的高分,晚上开宝箱就只能拿1分。为了获得积分,在被允许配戴手表的节假日里,她几乎能按着这张时间表一分不落地拿下所有积分。小伙伴们还在手表里互相提醒,甚至协助对方完成任务获得积分。

那么积分通常是用来做什么呢?妞妞的手表里已经累积了131分,有时她会用来兑换个性表盘和微聊气泡,有时候给昵称更换颜色。

不过这些都是其次,积分代表的账号等级才是身份的象征。目前妞妞的账号等级是10级,在她的十几个好友的排行榜里排在倒数第二位。妞妞最羡慕的排在第一位的同学目前等级是31级。在一些手表的积分体系里,账号等级上不封顶。

在收回的163份有效问卷中,首次购买儿童手表的时间,孩子处于幼儿园和小学1-3年级阶段的,分别为34.97%和52.15%,即首次接触儿童智能手表,近9成在小学3年级前。这意味着儿童手表的使用者,大部分是没有分辨和自控能力的低龄儿童,他们更容易在成人设计的积分游戏里乐此不彼。

浙大二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禹华良说,积分的形式是一种反馈和激励机制,就像给小朋友贴小红花一样,本意是激发热情,引发胜负欲,形成连续性的习惯,但儿童手表的使用者大多年纪较小,缺乏分辨能力和自控能力,过度游戏化的积分机制也会造成沉迷,影响孩子的专注度,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影响。而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约有42.33%的家长觉得自家孩子对儿童智能手表有不同程度的沉迷。

包装成游戏的益智和学习应用让人上瘾

不同步个人信息和通讯录竟无法安装

除了社交和积分制让人上瘾,最让庄女士担心的,是把益智和学习类App包装成游戏。用她的话来说,那些更像游戏,而不是学习工具。

比如一款名叫“保卫农场”的手表益智App,通过选择英语单词获得解锁能量,打败农场里的怪物。App里的主场景是打怪物,学习英语单词环节成了配角。如果家长不在后台设置屏幕时间管理,孩子有可能一直玩下去。

和积分机制一样,包装成游戏的益智、学习类App看上去形成了学习的正反馈,实际上可能起到反作用。曾多次担任中小学校外心理辅导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青少年心理专家沈安之说,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学习是很创意的想法,但儿童手表这个载体比较特殊,孩子更容易沉浸其中专注于游戏体验。

“很有可能的结果是,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但同样他也会对人际互动的学习方式逐渐淡漠,这样就容易出现孤独、冷漠、甚至焦虑和抑郁等情况,反而不利于心理健康。”

更何况,看上去益智的游戏并不纯粹。比如,保卫农场里也会有一些环节和道具需要付费才能解锁。这是成年人手游的套路。

如今的手表,更像是一个平台或者一部手机,上面聚合着众多第三方应用。不少成人世界里的软件都能在儿童手表里找到,或者推出了儿童版。这带来了两个问题:孩子有更大几率接收到不良信息,以及隐私泄露的问题。

最近,小红书上一个数码类开箱博主做了一期儿童手表的开箱视频。一款300元左右的低端儿童手表,里面除了预装着QQ等各种常用软件,还有一个浏览器。通过浏览器博主试着搜索关键词“大胸”,结果手表里出现了各种与关键词相关的网页和视频。同时还可以轻松地在线观看女团跳舞,玩在线小游戏等。

杭州的楼女士发现,每次儿子下载一个新App打开时,都会跳出一个同样的提示框:同步个人信息和通讯录之后,才能正常使用。“授权个人信息已经不能容忍,同步通讯录就更过份了。”楼女士说,“如果不同意,就无法进入下一步,这种设置比手机更霸道。”

事实上,除了手表本身质量缺陷,对于内置支付功能、App各种收费、诱导孩子消费等的担忧,个人稳私,心智健康也正成为家长最担心的问题。问卷调查显示,索要授权较多,个人隐私信息疑似会泄露(25.77%);内置App有影响孩子心智健康的问题,比如部分游戏血腥暴力,漫画内容少儿不宜等(18.4%)。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沈积慧 熊文媛 童蔚    编辑:陈俊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More>>  
·助力消费复苏,数字人民币试点再扩围
·电子烟比传统烟草违法治理难度更大
·答疑解惑 | 黄桃罐头为什么不含防腐剂...
·房贷转经营贷省利息?银保监会:存在资金...
·用“组合拳”整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
·网购宠物货不对板!上海松江消保委提醒做...
·浙江舟山:持续开展房地产领域违法行为专...
·放心消费助力湖州市石淙镇共同富裕
·烂果换购遭“贬值” 原因竟是涨价了
·浙江宁波:部署开展市场监管领域安全生产...
·浙江遂昌:严查哄抬药价等违法行为
·陕西陇县:全面推进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
·陕西延安:开展校服被褥质量抽检
·湖南长沙:鼓励防疫药品拆零销售
·广西梧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确保群众“...
·网购镜柜受刁难,12315助力解麻烦
·湖南湘潭发布首个《乡镇(街道)食安办工...
·宁夏石嘴山:整治规范医美行业 引导消费...
·叮咚买菜推出多重措施“招兵买马” 生鲜...
·国家要求快递业1月8日停业?真相来了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2日起陆续发行202...
·提升杭州保供运力 美团再投千万补贴吸引...
·杭州市民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参加检测
·消费者权益不能“想删就删”
·婚宴取消餐厅不退款 消委会调解助退费
·请注意!监管部门提醒:这样转贷有风险!...
·国红龙谕,成为中国高净值人群首选的酒圈...
·百城不打烊、重货送上门,天猫菜鸟推出食...
·260元就能买一张身份证 记者调查网络...
·市监总局公布第二批查处涉疫药品和医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