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余杭区围绕“打造高质量民宿经济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作交流发言。 近年来,我区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大场景的乡村振兴样板,大力推动民宿经济和农文旅产业发展。2022年,全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5万元、同比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5:1,居全市第一;获评全市唯一的国家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单位,并蝉联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考核优秀单位。 以民宿经济驱动产业兴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绘制产业“布局图”。以西部五镇为重点,打造民宿产业发展核心区,出台乡村产业振兴新十条,去年全区落实各类民宿提升补助资金1200万元,民宿总量增至800余家,建成省级农家乐集聚村5个、市级民宿重点培育村6个,全区民宿休闲农业游客人数达650余万人,营业总收入6亿元。 打好产业“特色牌”。坚持扩面增量、特色提质两手抓,将民宿产业纳入“禹上田园”区域特色农业品牌整体打造,大力培育金宿、银宿和“小精美”特色民宿,推出特色民宿50家,获评省级白金宿2家、金宿1家、银宿17家。 拓展产业“生态圈”。通过仁和花园村、径山禅茶村、永安稻香小镇、黄湖青山学堂等特色载体建设,以民宿经济带动休闲农业、数字农业、特色农业等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级休闲美丽乡村1个、省级休闲乡村3个;依托“网上农博”平台上架民宿产品,拉动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增至11亿元以上,入选全省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2022年实现农业增加值43.9亿元、同比增长2.4%,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0万吨,获评全省“产粮大县”。 以民宿经济带动乡村美 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 美化环境“增颜值”。开展美丽乡村全域环境扩面提升和未来乡村示范带创建,擦亮民宿经济和乡村文旅最靓底色,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个、创建率全市第一,获评省级未来乡村5个、城乡风貌样板区3个,数量均为全省第一。 完善配套“优里子”。持续加强民宿和农文旅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水、电、气、路、医、教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行政村覆盖率达100%,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成中国竹笛第一村博物馆等十大乡村文化设施和游客接待中心22个,构建“15分钟农文旅生活圈”。 文化赋能“提气质”。高站位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将文化地标、美丽乡村、旅游景区、农业园区等串珠成链,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将“径山茶宴”打造成农文旅融合特色项目,扎实推进径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瓶窑老街·非遗体验之旅”“禅茶一味·品茗问道之旅”获评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以民宿经济撬动农民富 加快建设共富示范区 促进增收“富口袋”。通过发展民宿经济带动乡村创业和家门口就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2022年,实现村经营性收入9.44亿元、村均660万元,同比增长11.5%,全面消除村级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下相对薄弱村。 深化改革“富集体”。围绕民宿经济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能人兴村”“强村公司”“片区组团”新举措。全省首创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专业化人才及团队运营,带动村集体增收百万元;引入东西部协作理念,开展未来科技城与西部五镇“1+5”山城协作,落地产业项目54个、资金7.1亿元。 民主协商“富脑袋”。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民主协商拓宽民宿运营思路、凝聚协同发展共识。如径山小古城村通过“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深化基层民主协商实践,构建农文旅产业共同体,打造“径山茶+文化+旅游”特色民食民宿品牌,去年直接旅游收入达4000余万元,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下一步,余杭将以“干就干一流、当就当先进、争就争第一”的精气神,推动民宿经济和农文旅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力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全市“三农”工作贡献更多余杭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