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吴博峰)伴随汽车“新四化”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智能驾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由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组委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和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编写的《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据悉,该《报告》基于2021年和2022年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实测数据和评价结果,是国内首份基于车辆实测数据的智能驾驶年度分析报告。 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如火如荼背景下,车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到底表现如何?又有哪些功能亟待解决? 近年来,在智能网联化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国内车市掀起了一场智能化浪潮。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化推广步入快速发展期。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乘用车新四化指数达79.4,整体呈现稳步上扬的格局。其中,在组成乘用车“新四化”主要分项指数中,智能化和网联化指数分别为47.4和56.9,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副会长王守波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说,《报告》的发布对推动汽车市场发展,尤其是让消费者对当前国内外智能驾驶技术有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为消费者挑选新能源车提供参考。 《报告》显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量产车的智能驾驶自动化等级在持续提升,当前已处于L2级向L3级转变的发展过程中。其中,5G与V2X(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走向成熟,车辆云协同发展。 记者梳理上市新车数据时发现,目前市场上主流新车产品均搭载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系统。以本月为例,截至3月27日,各大车企累计投放63款新车,除售价2.98万元的2023款凌宝uni、微卡长安星卡、微面睿行M60等少数几款车型未搭载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外,其余50多款车型均搭载辅助驾驶系统,其中大部分搭载的是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同时,《报告》发现,汽车传感器加速升级,硬件预埋成为主流选择;部分汽车企业自研自动驾驶系统,谋求软件收益等成为去年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 对于消费市场而言,无疑对车企谋求软件收益更为关注。 最近两年,部分汽车企业为增加产品盈利点,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付费订阅模式展开了探索。具体来看,无论是新造车品牌还是传统车企,均有从自动驾驶系统切入,通过付费订阅提供差异化的智能出行服务。此前,蔚来汽车曾推出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选装包,市场定价为1.5万元。 一直以来,辅助驾驶系统备受消费者追捧的原因,不仅是具备高科技的外在元素,更在于实用的功能价值。比如,在搭载辅助驾驶系统后,可大幅减轻了驾驶者的行车负担,营造更高品质的出行体验。 不过,若将辅助驾驶系统从概念变为现实,其应用的可靠性就显得尤为关键。这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行车安全。 《报告》显示,被测试车辆在完成启动出发、障碍物避让、车道识别及响应、路口左转通行和终点停车等5项测试,并取得满分的车辆占比为75%,技术成熟度较高。 不少驾驶者认为,辅助驾驶系统的行人避让功能是衡量车辆辅助驾驶水平的重要因素。 测试发现,车辆在完成行人避让测试和低速跟车测试,并取得满分的车辆占比分别为50%和62.5%,被评为“表现良好”。 相比之下,在完成车辆切入测试、红绿灯识别测试中,仅有16.7%的车辆取得满分,表明上述功能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 在2022年量产车辆组别比赛结果中,主要对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自动紧急制动、自动泊车等4项用户真实使用场景维度的专业测试。 测试发现,完成车道保持辅助技术和完成自适应续航测试得分最高,两者均有76.6%的车辆取得满分。 对辅助驾驶系统而言,车辆在紧急情况下制动表现是较为常用的功能,也是消费者最为在意的功能。一旦在驾驶中发生走神或犯困情况,这项功能可尽力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遗憾的是,所有参与车型在完成自动紧急制动测试和自动泊车测试中,取得满分的车辆占比分别为0%和13.3%。其中,完成自动紧急制动测试满分占比为零,表明这项功能的技术成熟度较低,需要引起汽车企业的高度重视。 王守波表示:“根据实地测试结果显示,我国量产车的智能驾驶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和提升需求。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智能驾驶产业的发展变化,与全行业及社会各界一同推动产业进步和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