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资讯
消费资讯
直播间叫卖“古董”为何让老人深信不疑?
 
2024-06-24 09:33:10   杭州网

● 当前有不少主播以珠宝文玩的高回报率等为由,诱导消费者下单囤货。很多老年人沉迷此类收藏品直播间,对买收藏品能发大财深信不疑,不惜花光养老金,即使贷款也要消费

● 主播通过虚构大量事实,让消费者高价购入仿冒的廉价古董、珠宝等,待钱款到账、资金转移后就完全注销平台账号的行为很可能构成诈骗行为

● 司法机关应构建犯罪惩治防范体系,协同网信办等共同铲除直播诈骗滋生土壤,平台应当进一步优化关键词捕捉和内容识别等程序开发,提高平台甄别能力,及时封禁违规直播间

“我二舅真的被主播骗惨了。”

在北京工作的柳阳不久前接到从山西老家打来的电话,得知二舅家出了大麻烦——年近60岁的二舅在多个直播间购买“古董”成瘾,花光积蓄还不够,甚至开了多张信用卡,目前已经欠了十几万元,因还不上钱还成了一名“老赖”。

让二舅砸锅卖铁也要购买的“古董”,是一些自称“懂行”的主播直播售卖的“老物件”:“××墓穴开出来的”“传世的宝贝”“家里留几件以后要发财”……二舅认为是难得的捡漏机会,自2020年开始,他断断续续在这些直播间买了上百件“古董”,从名人字画到山水宝瓶,价格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从此一发不可收直到走上借钱的地步。

柳阳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为了让二舅迷途知返,家里人请来专家向二舅出具鉴定报告,证明二舅买的都是“一眼假”的近代仿品,但二舅却觉得家里人“想断他财路”,为此还和家人大闹过多次。

令二舅掏空家底也要买的收藏品直播间在网络平台大行其道。记者近日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有不少主播在直播间自称“儿子”“女儿”,称呼直播间观众为“爸妈”,并以“避税”“避开监管”“人在海外,宝贝回国”和暗示珠宝文玩在二手市场的高回报率等为由,诱导消费者下单囤货,以求未来升值发大财。这些直播间的受众多为中老年人,多名受访者表示家中老人整日沉迷观看收藏品卖货直播,在直播间内疯狂下单,即使贷款也要消费。

直播编造剧本话术

承诺将来高价回收

6月初的一个晚上,广西南宁的韦芳看到,自己的公公又打开某社交平台,观看一个名为“××御窑五号”的账号进行的收藏品直播。

“各位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我的芸家军在哪里,接下来这件宝贝能不能守护(购买)?能的把‘守护’打在公屏上!”随后,鼓点密集的背景音乐响起,镜头被遮住,画外音适时响起:“这真是难得一见的宝贝!”随着镜头再次亮起,自称“芸姐”的女主播面前的桌子上出现了一个以橘棕色作为底色、四面有龙形图案的方口瓶。

“我家老爷子坐拥财宝无数,想回报社会筹建博物馆,但现在一堆宝贝没地方放,需要直播间观众帮忙‘守护’。今天家人们相信我的话,就一单,拍到就是赚到,老爷子让我至少标价6000元,为了大家今天660元上车!”女主播一声令下,标价660元商品名为“景德镇陶瓷摆件1”的链接弹出,不到10秒时间就显示售罄下架。

韦芳告诉记者,她的公公就是这样被“芸姐”一声声“家人”和“返利”所诱,深陷收藏品直播购物,不到半年时间,就在该直播间花了6万多元下单百余件商品,不仅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还在外借了1万多元。

“我公公平时节俭得不得了,衣服鞋子穿到不能穿才买新的,厨房洗水槽的漏网破了都舍不得换,却把所有的钱都花在直播间了,还深信将来能发财。”韦芳说,她公公沉迷到一天从睁眼就开始刷直播,夜里很晚也不睡,白天精神恍惚。

韦芳给记者展示的订单截图显示,明明图案上不是同一样东西,但至少有七八件商品都是同名“景德镇陶瓷青花缠枝莲烟灰缸”,价格99元到1999元不等。1999元也是老人单次支出的最高金额,因为其银行卡每天支付限额2000元。

不久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组织公益鉴宝活动,韦芳带着公公去现场鉴定,证实其购买的藏品均为不值钱的工艺品。但他仍对直播人员的话术深信不疑,没觉得自己受骗,还认为对方是真的在建博物馆,会回收,将来能挣钱。

在将自家情况发到网上后,韦芳结识了不少有同样经历的“受害者”家属,其中一位在广东湛江工作的王梅,因为舅舅沉迷在收藏品直播间消费,专门建了一个维权群,目前群里已有86人。据统计群内各家情况,沉迷这类直播间的人年龄主要在55岁到70岁之间,消费最高的人已经买了约50万元的商品。

通过整合群内信息,王梅发现这类直播间有着类似套路:前期会进行长时间的剧情演绎和铺垫,打造主播弘扬正能量、爱国青年、隐世豪门家族成员等人设,从婆媳矛盾、争夺家产、集团斗争到海外夺宝,直播间内上演人间百态吸引注意的同时,主播自称“儿子”“女儿”,称呼直播间观众“爹妈”“老爸老妈”以拉近距离,让观众一步步深陷其中。

王梅向记者介绍,大部分直播间观众之所以愿意为这些所谓“收藏品”买单,主要因为主播会不断暗示这些商品的“高价值”。她举例说,有的主播会承诺只是让人暂时“保管”宝贝,之后会上门回收或者让宝贝持有人参加拍卖会,可以高价变现。为让观众相信,主播会特意在直播中安排人“上门回收”或发布相关短视频作品,直接语音提示“转账×百万元”。甚至有主播直播卖完货后,私聊买了东西的老年人让其转账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的“上门费”,称会优先上门回收。

“主播还会强调,收藏品拍到家里后,不要让其他人知道,还会催促买了东西的人赶快确认收货,收完货之后把订单删掉,闷声发大财。”王梅说。

维权群里有一位曾经沉迷这类直播间的阿姨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真的不能自拔,有时候感觉我家的快递比小区快递站点还多。主播非常会烘托气氛,什么‘快抢马上就封号了’‘快顶不住了还有3秒没抢的快抢’‘没买到别后悔’,还说‘抢到后会按10倍价格回收’,我每次都听得热血沸腾,稀里糊涂就下单了。就这样被一次次洗脑。”

深信买藏品能发财

不顾反对疯狂下单

“怎么让父母意识到被骗了,是最令那些群里子女头疼的问题。”王梅说,现在群里80多个人,每个群友背后都至少有一位在收藏品直播间疯狂下单的中老年人。但包括她舅舅在内,目前只有不到5个人算是完全“出坑了”。其他人,好一点的像韦芳的公公,虽然仍相信主播说的话,但愿意为了家人尝试退掉商品并不再购买,但更多的却是坚决不认为自己被骗了,不仅做着发财梦,而且听信主播说的“阻拦你不让你买的都是坏人”,因此和家人发生了不少冲突。

“我知道有一个老人,吃饭、走路、坐着、躺着的时候嘴里都嘟囔着‘我没有被骗’,已经到了自己给自己洗脑的程度。群里还有好几个家庭,因为家中有人沉迷收藏品直播间,甚至闹到了夫妻离婚、子女离心的地步。有一个叔叔,在直播间疯狂买藏品,甚至专门租了一个仓库装这些东西。他心脏不好,家人劝他他就暴怒生气,甚至有一次因为这事和家里人吵架晕倒,送到医院抢救;还有一个大叔,听信买藏品能发大财,把农田全卖了凑钱买,儿子劝不住甚至跟他断绝关系了。”王梅举例道。

王梅说,群里大家商量一起退货维权,但很多情况是孩子刚协商退完货,家里老人就打电话给快递员或卖货的店家,说不是自己的本意,把东西又要了回来。甚至有的退了这一单,老人又更疯狂地去直播间下其他单。不少子女苦劝无果,索性放弃不管。

“我搞不懂,我妈年纪不大,学历又高,也有社会阅历,怎么就能信那种东西?”在山东济南读研的沐橙告诉记者,从去年4月开始,她53岁的母亲就像着了魔一样,花了十多万元在直播间疯狂购入各种“古董”,包括字画、瓶子、佛像、金元等,还开通了该平台的“提前付”,现在还欠平台2万多元没还上。家里床底、桌子底下等能塞东西的地方都放满了她的宝贝。

沐橙说,她妈妈坚信主播“帮保管古董,几个月后上门高价回收”的承诺,一年多时间买了上百件所谓“古董”,一直也没等到主播上门回收。有些主播会以开巡展会为由向她收门票费,说交钱了可以优先上门回收,但交了钱之后,却没有任何人来上门回收过商品。即便如此,她妈妈仍坚信对方一定会来,自己一定能发大财。

沐橙有一个今年参加中考的妹妹,有一次其在母亲手机上查看老师通知信息时,无意间发现母亲一晚上看直播花出去2万多元,一下子就崩溃了,有两月时间没去上学,但她妈妈却完全不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而沐橙父亲因为管不住妻子又怕吵架,干脆借口工作忙长时间不回家,“整个家都乱了”。

山西太原的王军近来头疼不已,他已经接到多名亲朋的电话,说他快70岁的父亲借钱不还。了解之下王军才知道,自两年前起,父亲就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各种收藏品直播。主播以“外国人找茬”“海外藏品归国”“正能量做福利”等为由,在直播间售卖各种字画、玉佩等物件,还抛出了“低价购入,之后高价回收”的诱饵,让其深信不疑。

“主播推销一套99元的邮票,说到时候600万元上门回收,我爸就信了,立刻下单。这种东西买了一屋子。”王军说,他父亲关注了三四百个做这种直播的账号,两年多来,他把自己开洗车门市挣的钱、养老金全用来买藏品,花完后又开始四处借钱。

“我们兄妹几个劝过无数次,一点儿用没有,我妈也被气得够呛。有一次我外甥女想了个办法,给他手机开了个青少年模式,这种视频就刷不到了。结果我爸就急了,大闹一场,两三天没吃饭。我们没办法,只能又给他把模式调回来。”王军一家人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让老父亲收手,同时还有另一层担心:看这类直播等人上门回收俨然已成了父亲的精神支柱,如果让他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他能承受得住吗?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记者 孙天骄    编辑:陈俊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More>>  
·自主品牌车内空气质量提升明显 高温场景...
·吉林省消协发布21款密封袋比较试验结果...
·梁静茹演唱会“柱子票”案一审宣判 主办...
·天津市消协举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
·优化营商环境 | 精准滴灌“小店经济”...
·福建通报诚品盛、芬香粮油等6家食品生产...
·山西太原: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行为...
·天津:9家药品网络经营主体被约谈
·福建公布3家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结果
·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启动
·数字人直播带货亟待规范
·运动振兴乡村旅游 百村万帐在台州三门“...
·“欧洲杯”看出来的“生意经”
·“618”战报公布 这些浙江品牌是最大...
·订单数量减少、营收缩水明显……行业饱和...
·打破数据孤岛 形成跨省市食品安全信息追...
·国风拂面 跨境电商打开国潮“出海”新路...
·2024嘉兴·平湖文旅(杭州)推介会举...
·景区宝藏餐厅又上新了 这次要带你感受不...
·一顿下午茶也能“卷”出这么多花样
·“老字号”开出“新药方” 《杭州老字号...
·小剧场和大商场 撬动“八小时外”新消费...
·严禁电子秤作弊 市场监管总局拟出台新规...
·米袋“撞脸”,合法维权还是恶意诉讼?
·谁在制造网络热点?起底“热搜榜”背后的...
·起底“职业闭店人”:你跑路我担责,真的...
·简化销售流程升级购物体验 电商网购节创...
·养老金融如何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来...
·旅游市场热度攀升 “避暑游”“出境游”...
·无糖茶饮如何“突围”?品质创新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