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聂国春)“明明预订的火车票是600多元,结果支付的时候却变成了700多元。”近日,北京消费者林女士向《中国消费者报》反映,她在飞猪小程序上购买端午节前往上海的火车票时遭遇票价“跳涨”问题。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在购票平台购买火车票时都遭遇过预订时显示的票价与实际支付金额不符的情况,这背后暗藏着平台保险搭售的消费陷阱。 购票遭遇“价格跳涨” 林女士计划趁着端午小长假前往上海游玩。5月24日,她通过飞猪小程序预订北京前往上海的高铁票。预订页面显示,复兴号二等座票价为662元,平台补贴5元后,须支付657元。然而,当她填写完预订信息准备支付时,平台却显示要支付705元。 林女士没有贸然支付,而是重新操作购票。她发现,填写好乘车人信息后,显示的支付价格仍是657元。但点击“去支付”后,并未直接进入付款页面,而是弹出一个“继续支付”页面。点击“继续支付”后,跳转的支付页面显示须支付705元。 为探究原因,当天《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进入该小程序进行操作。在火车票预订页面,小程序展示了各项保险及价格,并默认勾选“无保障”。不过,记者发现,虽然默认勾选的是“无保障”,但在支付环节却暗藏玄机。 记者点击“去支付”后进入“继续支付”页面,该过程中票价一直显示为原价。“继续支付”页面突出显示“您还未配置保障,请关注意外风险”,下方小字提醒“建议购买:火车意外保障48元/程”。页面还用醒目黄底提示条引导用户点击“继续支付”,而“加48元保障”字样则采用极小字体。更值得注意的是,页面将“放弃”选项设计为浅灰色字体,易被忽略。 记者点击“继续支付”后,票价瞬间跳涨48元。记者想点击查看费用明细,发现无法操作,因为页面快速跳转到付款页面。整个过程直到付款都无法查看费用明细。 保险关键信息被隐藏 那么,增加的48元到底是什么钱?记者经过数次操作,终于在点击“继续支付”后并退出付款,在待付款的订单中找到了其中的猫腻。在该订单信息的明细中,记者发现在正常票价后,多了一项48元的“火车出行意外险”。原来,点击“继续支付”后,消费者就被自动加价购买了保险。 记者在该页面还看到,在“继续支付”提示条上方有一行灰色小字,显示“本模块为保险投保页面,由明亚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点击“展开”才显示投保须知、责任除外、条款及投保声明等重要内容。记者发现这是太平洋财险的一款意外险,涵盖火车意外保障、意外医疗保障、三者责任保障、财物损失赔偿等保险保障。 林女士对此表示:“我根本没想买保险,要不是看到付款金额不对,我直接就付款了。” 
“继续支付”页面,投保须知和费用明细等信息被折叠或隐藏。资料图片 律师:涉嫌违法搭售 为了满足消费者出行保障的需求,近年来各大出行平台都在购票页面中增加了保险购买选项。不过,记者注意到,各平台在展示各项保险选项时,基本默认勾选“无保障”。记者还注意到,在正规保险平台购买意外险时,投保须知等重要内容都会直接展示,而非像上述购票平台那样折叠隐藏。 根据《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互联网保险产品的销售或详情展示页面上应包括保险产品名称、保险条款和保费等内容。同时,应在销售流程的各个环节以清晰、简洁的方式保障消费者实现真实的购买意愿,不得采取默认勾选、限制取消自动扣费功能等方式剥夺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利。在《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中,监管部门明确,保险机构应当通过设置提示进入投保流程页面,保险中介机构的提示进入投保流程页面,应当增加客户告知书内容并重点披露该保险中介机构和承保保险公司名称。 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怡表示,该平台的行为是一种搭售行为,是将两种以上的商品(服务)捆绑起来销售的销售和定价方式。在销售商品(服务)时,该平台没有显著提醒消费者,导致消费者额外购买了不需要的商品(服务),属于变相误导了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经营者通过搭配、组合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显著方式”就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要求商家以明确、透明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关键信息,避免误导或欺诈行为的发生。 北京格丰律师事务所郭玉涛律师也认为,该平台的页面设计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选择权的本意是由消费者来选择进行交易,而不是误点击继续支付后,再来选择点击放弃。”郭玉涛说,这根本不是消费者的真实意思表示,而是一种变相强迫销售,所以还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