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与合资品牌持续上演“冰火两重天”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的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单月零售渗透率首次达51.1%,燃油车在市场份额上正式步入“少数派”行列。这一现象的背后,凸显了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7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零售销量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达106万辆,同比增长13%,当月国内份额为61.8%,同比增长8.5个百分点。而反观合资品牌,7月主流合资品牌乘用车零售销量为44万辆,同比下滑25%。 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浪潮对燃油车市场的深刻影响、各个细分市场的内卷竞争,加之国产车型在智能化、性价比方面的优势,共同构成了当下车市自主与合资品牌发展日益分化的复杂背景。 新能源单月零售量首次超越燃油车 7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2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87.8万辆,单月零售渗透率首次达51.1%,这是新能源乘用车国内月度零售销量首次超越传统燃油乘用车。 其中,新能源车型独占鳌头,销量高达87.8万辆,较去年同期激增36.9%。自主品牌在7月零售市场表现亮眼,销量达到106万辆,同比增长13%,占据了61.8%的市场份额,显示出其在新能源汽车转型中的领先地位。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安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通过积极转型,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7月份销量超过34.23万辆,同比增长28.83%,在新能源车销量中的占比超过1/3。 深入到品牌类型中看,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73.9%,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27%,主流合资品牌中仅有8.3%。 因此,这波新能源浪潮也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崛起的浪潮。据乘联会统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在全球的份额超过63%,2023年中国占全球份额的64%,而在今年第二季度,这一占比已经达到67%。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汽车消费格局。 多个合资品牌销量下滑 与新能源车市场的高歌猛进不同,传统燃油车份额则继续收缩。数据显示,7月常规燃油车零售84万辆,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7%;1-7月常规燃油车零售657万辆,同比下降15%。 燃油车市场表现低迷背后,主流合资品牌正面临挑战。7月,合资品牌零售量仅44万辆,同比下滑25%,市场份额缩减至25.6%。具体来看,德系、日系、美系品牌均未能幸免于下滑趋势,市场份额分别减少至17.6%、12.9%和5.8%。豪华车市场同样受到波及,零售量下滑11%至22万辆,市场份额降至12.5%。 具体来看,领头羊一汽大众与上汽大众分别遭遇了22.6%和11.8%的跌幅,尽显市场压力。当月下滑最为显著的品牌当属本田,广汽本田与东风本田的跌幅分别达到23.9%和58.1%。其中,东风本田的主力车型之一“思域”市场表现疲弱是主要拖累因素。在比亚迪秦等竞品挤压下,思域月销量在一年时间内就暴跌了88%;另一款经典车型CR-V相比年初也大跌65%。而上汽通用7月销量也锐减54.2%。 曾经在国产MPV市场独树一帜的GL8如今销量几近腰斩。 市场需求的深刻变化,令部分昔日辉煌的合资品牌陷入尴尬的境地。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7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结果,捷豹路虎、北京现代、东风日产成为库存深度最高的3个品牌,其中东风日产的库存系数达到2.41,位列第三。根据国际行业惯例,当库存系数超过1.5就达到了警戒线,大于2.5时意味着经营风险陡增。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合资品牌何时走出当下的困境,目前还是未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