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江苏洋河大曲……中国的特色好酒,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独特魅力。提起浙江的酒,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国内第一大酒类的白酒,而是传承千年的黄酒。 事实上,浙江不仅有“同山烧”等“宝藏”白酒,每年夏季,老百姓还爱在家酿中浸泡当季鲜采的杨梅,来一口杨梅酒解暑开胃。 有意思的是,最近,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在兰溪开了一场浙江土特产·杨梅酒产业发展座谈推进会,多部门参与其中。 潮新闻从会上捕捉到一个信号:接下来,浙江要把“杨梅酒”打造成有文化内涵、有档次的酒类,一个具有高知名度的地方特色大产业,一张专属于浙江的土特产“金名片”。 为什么是杨梅酒? 提起枸杞酒,人们会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宁夏红”;提起荔枝酒,人们会说广东的“十二岭”……它们承载着各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产一方,销全球,是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中流砥柱。 杨梅酒?尚缺。据潮新闻了解,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曾发布《靖州杨梅酒》地方标准,但尚无代表性酒企和品牌出现。 浙江的杨梅种植面积、总产值均占全国5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杨梅之乡”。俗话说,“世界杨梅看中国、中国杨梅看浙江”,为杨梅酒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军品牌,这事,理应浙江来干。 事实上,发展壮大杨梅酒产业,浙江已有一定的基础,潜力很大。 在浙南山区,温州市文成县珊溪镇省级森林公园牛栏湾山脚下,坐落着“华南第一酒窖”。占地8000平方米,能洞藏10000吨以上的好酒,它便是当地酒企为杨梅酒打造的巨大“藏酒洞”。 “2017年,我们引进杨梅果酒产品线,开始试生产杨梅酒,却发现口感不够老熟醇厚,经酿酒技术员分析,是因恒温贮藏时间短,导致的酒体风味不足,于是,我们便斥资5000万,建了新厂房新产线,还凿了这座山洞式贮酒窑。”文成县珍谷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薛崇新透露。 杨梅酒是以杨梅为主要原料,通过浸泡、发酵或蒸馏等工艺制成的酒精饮品,是杨梅加工的重要产品。最初,这家专业制造传统黄酒、米香型白酒、米醋的浙江酒企,正是看中了本地杨梅的优良品质,决心拓展这一特色酒品板块。 原产浙江的优质杨梅品种,属荸荠种黑炭梅、“乒乓球”大小的东魁杨梅最负盛名。通过不断实践和工艺优化,珍谷酒业发现,前者适合制作杨梅发酵酒,后者则适合制作杨梅浸泡酒。 今年,珍谷杨梅酒产线消纳了超1000吨周边杨梅,预计杨梅酒产量能达300吨,还接到了300万元的海外大单,目前正加紧生产,将浙南山区的鲜果佳酿,送往数千公里外的欧洲。 在这次座谈会上,记者还看到了与进口洋酒接轨的创新产品。杨梅白兰地,正是其一。台州市仙居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士介绍说,这是当地一家酒企以仙居杨梅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贮藏后酿造而成的。 “传统洋酒白兰地以葡萄为原材料,浙江企业联合科研院所率先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提升,酿成杨梅白兰地,知识产权完整,独具深加工优势,是一款值得大力发展的高档杨梅酒。”省农业农村厅有关专家表示。 “产一季,卖全年”,杨梅酒是“小农户”衔接“大市场”的优良载体。一家酒企能为远近一众梅农销梅“兜底”,辐射带动增收。发展杨梅酒产业,对于浙江发展相对落后的山区海岛县,确实是个好路子。 近期,浙江组织开展杨梅及杨梅酒产业调查研究,起草并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浙江土特产·杨梅酒产业发展三年提升计划》两个文件。特别提到要 “发挥浙江山地资源优势,提升发展中高海拔杨梅梯度种植基地20万亩”,同时,支持研发推广适合山地果园运输、施肥、修剪、采摘的小型机械,为山区杨梅基地进行机械化改造。 据统计,目前,浙江省域内涉及杨梅酒生产的加工企业共有56家,年鲜果加工量近10万吨,大部分都来自山区海岛,多是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年产值千万级以上的仅占约3成。 针对目前浙江杨梅酒主体整体面临规模小、数量少、竞争力不强等困境,文件显示,浙江将实施主体培优做强行动,建立杨梅酒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引入国有资本、金融资本等投资杨梅酒产业,不断壮大龙头。力争用3年时间,培育5家以上省级龙头,构建起龙头引领,特色中小企业为梯队的杨梅酒产业矩阵。 大量资金、资源、人才将通过“杨梅酒”这个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力“管道”,流向山区海岛。 会上,一批杨梅酒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课题获得发布。浙江各级农业部门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湘湖实验室等开展合作,组建杨梅酒产业专家团队,围绕专用品种选育、功效研究、品质管控、标准化生产、风味优化等开展系统研究。 接下来,浙江多部门将联合推动出台杨梅酒相关标准,确定杨梅酒的定义要求、检验规则、包装储运等内容,明确杨梅酒的原料要求、感官要求、理化要求、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等。 酒香也怕巷子深。从原始的自我炮制,到实现企业化生产经营,再到成为地标性大产业,浙江杨梅酒有了阶段性目标—— 到2027年,浙江的杨梅酒产量、产值相较2023年均翻一番,分别达到2.5万吨、18亿元,打造出2到3个具有国内外较大影响力的杨梅酒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