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总共102斤,这是265元钱,收好了,回去一定按要求敷笋。”近日,太湖源镇青云村的徐大妈从笋贩子林汉良手里接过钱,喜上眉梢——这样的场景,有林汉良的一份功劳。而他口中的“按要求”也终于有了一个专业名称:天目水果笋生产技术规程。“我研究了16年的水果笋,早在几年前就想把这套技术规范做成标准,但是一直没成功。”林汉良感慨地说。 申请流程不规范、标准工作专业人员缺乏、立项后各项工作未能如期开展,标准发布计划存在搁浅……几年来,林汉良在水果笋标准化的道路上走的十分吃力。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向临安区市场监管局标计科发出了求助。恰逢此时,临安区市场监管局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新春有约”双线“三服务”活动。 制定流程不清晰,工作人员上门宣讲;文书撰写缺乏经验,帮忙联系杭州市标准化学会;立项工作急需指导,牵线搭桥联络业内专家……了解到林汉良的困难,临安区市场监管局标记科三番两次上门服务,聚合专家团队、主管部门等多方力量,为该标准的发布开设“绿色审批通道”,最终首个区级水果笋标准《天目水果笋生产技术规程》顺利发布。 “这些年我走了很多弯路,是区市场监管局给我带对了路,你们寓监管于服务当中,令我印象深刻,我还做了锦旗,过两天就给你们送去。”林汉良说,标准的发布详细规定了水果笋种植最适宜的土壤、水源和空气等环境要求,更阐述了水果笋的科学培育措施和病虫害生态防控需求,对修复土壤、恢复生态、提高竹笋品质等方面颇为有利,预计将服务1000余户农民,带动周边增收千万余元,为“十四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