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先辈遗留下来的那些美好,随着岁月的冲蚀,日渐消瘦,非遗就显得尤为珍贵了!杭州文化广电旅游局今天(7月15日)隆重推出“杭韵遗珠”——非遗微课堂系列短视频,首批上线的短视频共10条,涵盖传统技艺、传统舞蹈、民俗等类别。预计今年下半年,杭州市70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短视频都将陆续上线。 “杭韵非遗——非遗微课堂”网页链接: http://m.cztv.com/h5/tv/index?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undefined 【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 级别:省级 门类:传统技艺 南宋官窑为宋代王朝南迁建都临安(今杭州)而专设的宫廷瓷窑,为我国“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制品有四大特征著称于世,即“紫口铁足”、“粉青釉色”、“冰裂纹片”、“薄胎厚釉”。 【萧山萝卜干制作技艺】 级别:省级 门类:传统技艺 “萧山萝卜干”历史悠久,起源于清末,是萧山最具特色且久负盛名的地方特色农产品。萧山萝卜干制作采用传统的自然风干脱水技艺,包括挑选种子、播种培育、收拔萝卜、切条、翻晒、腌制、进坛储存等过程。这样做好的萝卜干不加防腐剂也能保存一两年不变质,出坛后色泽黄亮、肉质厚实、咸甜适宜、鲜脆爽口。 【竹盐制作技艺】 级别:省级 门类:传统技艺 竹盐制作技艺是依中医阴阳五行之说,将食盐混合酵盐装入竹筒,以黄泥封口,通过高温煅烧成为竹盐的传统技,于民国初期传入临安。近年来,竹盐作为健康之佳品,受到市场欢迎。 【蔬菜腌制技艺(倒笃菜制作技艺)】 级别:省级 门类:传统技艺 严州地域自古有“三月农家无闲妇,家家忙做倒笃菜”之说。它源于建德盛产九头芥、雪里蕻这种蔬菜,家家户户通常都要用坛罐等器皿腌制倒笃菜,以备农忙、菜荒时食用,其制作工艺流程为堆放、精选、剁切、去涩、二度加盐、装坛腌制、倒笃沥渍、开坛。倒笃菜咸、鲜、香、脆,可以与肉类烹制成菜,亦可与其它调味品、佐料一起煮熬成汤,嚼之有劲,食后开胃。 【严州虾灯】 级别:省级 门类:传统舞蹈 严州虾灯是梅城镇流传已久的一种传统民间灯彩艺术,制作取材自然,竹根扎虾头,竹梢作虾尾,中间捆扎竹篾圈,以线相连作虾身。虾身下前后各按木质手柄,以便擎舞。虾灯有大中小之分,舞动时躬旋有力,进退自如,既有大开大合、充满阳刚的雄奇力量展现,又有腾挪蹦窜、活泼逗趣的仿生表演,动作舒展强健,舞姿潇洒有韵。展示出“小虾敢与龙共舞”的团结拼搏精神,彰显了“协同方能出彩,合力才会得胜”的朴素理念。 【马啸滚灯】 级别:省级 门类:传统舞蹈 马啸滚灯主要分布在清凉峰镇及周边的昌化等地。据《临安县志》记载,马啸滚灯起源于明朝中叶,是当地百姓为迎接孝惠皇太后回乡省亲所制作,至今有600多年历史。马啸滚灯出灯仪式,由两面大开锣开道,二支火铳,四支火流星及刀叉幡旗等,二只排灯 ,再是二个高2.7米的大滚灯 ,灯内点燃蜡烛十二支,一人一灯持轴心推滚,滚灯随后是篾扎纸糊的如来、观音、八仙等神像,高2米许,由独轮车一车载一佛灯推行,晚上行灯更是绚丽夺目。 【红毛狮子】 级别:省级 门类:传统舞蹈 临安区湍口镇迎丰村凤凰山脚红毛狮子(变狮)起源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当地百姓为躲避“长毛”之灾,出逃三年,返村后,凤凰山先民为保平安,从分水、淳安请来拳术教师陈忠宗(武秀才)立拳馆授武艺。又将山洞“狮神”接下山,从淳安请来红毛狮教练章庭师排练红毛狮舞和杂耍。这样凤凰山红毛狮子就成为祖辈相传,无论是制作狮具还是舞狮技巧,都凝聚着上一代舞狮人独特的创意。 【竹马(东吴战马)】 级别:省级 门类:传统舞蹈 东吴战马又称龙门竹马,流传于富阳区龙门镇。据传,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孙氏先祖建造了纪念孙钟(孙权祖父)的香火祠和“荫公天子堂”,在圆梁仪式之前,无意中看到小孩两腿中间跨着一根竹杆,一头在地,一头右手拿着,嘴巴发出马叫的声音,之后创编跳竹马,并在圆梁仪式上表演,此后一直延续至今。表演者身置马中,手持马鞭,按三国脸谱化妆,身着京剧戏服,以表演三国戏中打斗场面为主,表演有八个阵式:梅花阵、花芯、内外元宝、剪刀阵、兜四角、三绞花、对插花和探马。 【钱王祭】 级别:省级 门类:民俗 钱王祭是钱氏家族后裔长期以来在祖庙(宗祠)钱王祠举行的元宵节祭祀仪礼,缅怀先人功德,又称“元宵钱王祭”。钱王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供奉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钱氏三世五王,旧称表忠观,清代以后则通称为钱王祠。吴越钱氏三世五王于唐宋之间乱世之中,实行保境安民、善事中华的基本国策,兴修农田水利,发展丝织、陶瓷和海上贸易,终又纳土归宋,对于江浙一带的政治安定、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奠基贡献。 【三月三(新叶三月三)】 级别:省级 门类:民俗 新叶三月三是浙西地区传统的迎神祭祖和集市等民俗活动,具有活动规模大,参与人数多,乡土风味浓,内容丰富多彩等形式。每到农历三月三都要举行大型的民俗活动,包括:迎神、祭祖、赶集、社戏等,俗称“三月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