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 李晓喻) 继各地竞相推出促消费措施后,中国稳消费进一步发力。中国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文,要求着力稳住消费基本盘,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发展。此间分析人士认为,促消费需更加“精耕细作”。 受疫情影响,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仅为3.3%,3月甚至陡然下降到-3.5%。由于多地疫情还在持续,二季度消费状况或将更加严峻。考虑到消费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尽快促进消费回暖对中国经济意义重大。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当前形势下需要更有针对性地采取见效快的措施,加大对稳增长的支持力度。扩大消费正是这些“快招”之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比扩大投资更直接,更立竿见影。 近期,中国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大规模发放消费券,以期激发民众购物热情。在最新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中,官方又提出多项促消费措施,其中不少都直指当前消费疲软症结。 例如,针对一些收入因疫情下降的民众“无力消费”,意见提出要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特别是城市工薪阶层、农民工收入水平。同时,官方还要求粮食等基本消费品要保供稳价,以减轻民众财力负担。 再如,针对部分企业在疫情中损失惨重,无力继续提供商品或服务,导致消费者“无处消费”,意见要求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落实好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纾困扶持措施等。 此外,针对部分商品和服务落后于民众日益升级的需求,致使人们“无心消费”,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实物消费提质升级,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等。 这些举措既有“雪中送炭”式的直接援助,又有“润物细无声”式的间接扶持,兼顾了当前与长远,既有助于短期内稳定消费规模,又有助于未来消费提质增效,为中国经济提供更高质量的支撑。不过,考虑到当前消费复苏相对缓慢背后原因复杂,预计宏观政策还要下更多“精细功夫”。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认为,面对持续的需求收缩和内外部供给冲击,市场主体预期转弱越发明显,这不仅将对今后消费复苏产生明显抑制,更会进一步影响经济复苏。尽快修复市场主体的信心,对提振消费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