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杭州讯(记者郑铁峰)近年来,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的老年人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消费群体。与此同时,老年消费问题也愈发突出。许多不法商家打着“关爱老人”“服务老人”的旗号,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套路”老年消费者,令他们辛苦积攒的“养老钱”无端被骗。据浙江省宁波市消保委统计,今年6—7月,涉老消费投诉占宁波市消保委受理上门投诉量的80%。为此,8月4日,宁波市消保委发布消费警示,帮助老年消费者了解不法商家的几种常见骗术,增强老年消费者防骗意识,引导老年消费者健康、科学、理性消费。 宁波市消保委指出,常见的骗老消费“套路”有以下几种: 虚假销售产品。老年人普遍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热爱收看保健养生类电视节目,参加线下社区营养师、医生免费健康讲座,以及购买保健食品、健康检测产品等。一些企业采取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会议营销等方式欺骗、诱导老年人消费,购买价格虚高或者假冒伪劣产品。 宣传低价旅游。很多旅行社以超低价广告宣传吸引老年人报名,但他们往往会在行程线路、交通工具、住宿饮食等方面大打折扣,或者在途中变相增加各种高额费用。在旅游过程中,老年人被安排多种购物环节,商家用强制、诱导等手段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将商品卖给老年人。 推荐投资理财。随着老年朋友理财需求增多,鉴别力较弱,也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抓住漏洞实施诈骗。不法分子甚至打亲情牌,盯上缺少关爱的老年人,经营情感获取信任后推荐“稳赚不赔”的理财产品。抛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会员制等说法吸引老年人,夸大投资理财的收益率和口头承诺保障功能诱骗老年人投资养老项目,并收取“会员费”等。这些机构的资金运作、流向不明,有很高的卷款跑路的风险。 网络电信骗局。老年人由于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信息分辨能力不够,面对各类“量身打造”的网络电信骗局,更容易落入骗子圈套。中奖诈骗主要通过信息群发,老年人一旦兑奖,不法分子就会以“个人所得税““公证费”等各种名目要求老年人汇钱实施诈骗。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不法分子还利用防疫短信发送链接获取老年人的各种信息,从而实施诈骗。 宁波市消保委提醒老年人,务必端正保健观念,从正规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知识,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不从非法传销等途径购买保健品。此外,购买保健品前应仔细查看是否注明了生产企业名称和生产许可证号,尽量选择生产企业规模大,产品知名度高的保健品。 老年人外出旅游尽量选择有合法资质、经营范围明确且口碑好的旅行社。不要贪图便宜参加“低价旅游”等活动。最好结伴出行并详细阅读旅游合同内容,正式签订合同后注意留存发票和收据等消费凭证,消费凭证是投诉、索赔、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凭证。 老年人可主动学习投资理财知识,不要轻信高利诱惑,在“看不准”“摸不透”的情况下,“捂紧口袋”是老年人最安全的理财方式。进行大额投资转账前一定要和家人多商量,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的渠道。 老年人平时要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宣传栏,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种消费诈骗手段,提高对消费骗局的识别能力,转账汇款前尽量核实对方身份信息。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一定要安装国家反诈APP,可有效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诈骗短信。不要轻易点开陌生链接,不要过多泄露个人信息。 为更好地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此前,宁波市消保委成功调解了搬单骗老(搬单公司以低价在网络购物平台买进商品高价卖给老年消费者)的消费纠纷,并成立宁波市消保委“银发志愿者”团队,助力保障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宁波市消保委特别提醒老年消费者,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强化警戒心理,提高消费防骗意识,如发生消费纠纷,通过有效手段及时主动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