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案量居全省首位,新型纠纷多,审理难度大 杭州日报讯 冲着“全国60强”“建企航母”等名号,487名个人及机构投资者购买了某公司发行的债券,本息高达7亿余元。然而好景不长,投资者们购买的债权还未到回售期,该公司便因涉及项目工程类纠纷,被纳入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又因存在欺诈发行、虚假陈述等违规行为,该公司被相关部门责令改正并通报批评。眼看“建企航母”轰然倒塌,债权难以完成兑付,真金白银将付之东流,487名投资者陆续来到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杭州中院)起诉。经审理,杭州中院判决该公司及实控人陈某某、证券的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负责资信评级的机构、律师事务所分别在10%范围内和5%范围内承担债务连带责任。 一纸判决,令金融圈为之战栗。杭州中院指出,让破坏者付出破坏的代价,让装睡的“看门人”不敢装睡,是司法审判对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的基本态度。 针对“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现象 法院与证监部门签署备忘录 虚假或者不充分的信息披露,让证券产品脱离了真实公允价值,损害投资者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10月31日,一场专门针对“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现象的签约仪式举行——杭州中院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以下简称浙江证监局)签署《关于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处理的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对证券虚假陈述这一资本市场典型违法行为民事赔偿的规制作出部署。 《备忘录》明确,杭州中院、浙江证监局要遵循“协同、联动、互通”的合作原则,共同推进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立案通报、调查取证、征求意见、设立专家库、诉调对接、联合会商等六大方面工作有效衔接。主要包括:依法及时互通案件情况及证据、数据等有关材料,应对投资者举证、认证难题;充分运转在线诉调对接机制,提升辖区证券纠纷调解工作质效;设立专家库,开展专家咨询和专业人士担任人民陪审员探索等。 此外,双方还就专业问题征求意见、业务技能培训交流、法治宣教工作开展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形成一致意见。 发展伴随着矛盾纠纷 涉金融领域司法审判挑战大 杭州作为华东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金融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矛盾纠纷不可避免。 昨天上午还召开了杭州法院金融审判工作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了五年来杭州法院金融审判工作情况,并发布《杭州法院金融审判典型案例(2018—2023)》。其中,典型案例涉及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证券交易代理合同纠纷、信用卡纠纷等多领域,4件分别入选2019—2022年全国法院十大商事案件,1件入选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典型案例。 “金融审判专业要求高、新型纠纷多,审理难度大,给司法实践带来极大挑战。”杭州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叶青介绍,2018年到2023年,杭州法院共受理各类金融案件33.55万件,收案量居全省首位。其中,案件数量前五的案由为民间借贷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追偿权纠纷、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纠纷、信用卡纠纷。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叶青表示,首先是学会向科技借力。近年来,杭州法院将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科技与金融审判工作相融合,先后研发出司法链智能合约、电子督促程序、“凤凰金融智审”、浙江证券期货纠纷智能化解平台等多个金融智审平台,数字化转型带来了高效率和精准度。 同时,与相关部门协同治理重点领域。比如在收案量排第一的民间借贷领域,杭州中院专门与公安机关联建民事纠纷涉“套路贷”嫌疑移送机制,制定《关于民间借贷案件中审查处理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的操作指南》,并向社会公众发布《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不诚信诉讼行为十大典型案例》,整顿、清洁、引导民间融资市场秩序。 还要开展诉源治理,把矛盾纠纷解于萌芽,止于诉前。在极易出现群体性诉讼的证券纠纷领域,杭州中院探索出“示范判决+集中调解”的解纷新模式、创新实践代表人诉讼制度,高效处理多起社会关注度高的群体性证券期货纠纷,并发挥共享法庭平台作用,联合市场化解纷机制,开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