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快递个人信息保护、防范AI换脸潜在风险…… 每日商报讯 一年一度的“双11”大促正进行中,快递包裹数量也在激增,但在收寄快递过程中,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裸奔”潜藏很大风险,很容易让消费者遭受广告短信和诈骗电话的骚扰。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成为杭州互联网法院关注的焦点。 昨日上午,杭州互联网法院召开司法建议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六年来司法建议工作情况,并发布十大司法建议典型案例。 据悉,成立以来,杭州互联网法院针对平台治理、算法规制、数据权益保护等热点领域发送司法建议类文件共计28份。 此次发布的典型司法建议,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算法模型优化升级、人工智能换脸、网上销售食品、酒水资质审查、产品售后服务、平台内自治规则统一、网络著作权保护、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且被建议单位均及时反馈整改,并在行业内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杭州互联网法院副院长官家辉介绍,我们在案件审理中发现某快递公司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不够重视,常有用户受到境外电信诈骗滋扰的问题。 为此,杭州互联网法院发出司法建议,建议该快递公司进一步加强营业场所和包裹仓库管理,严禁无关人员进出快件处理、存放场地;加快推进符合个人信息保护要求的电子运单全覆盖;尝试对电子运单去标识化处理,降低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收到司法建议后,该快递公司回函表示将严格实行场所出入登记制度;在快件运输过程中采取集包运输,对运输车辆实施铅封制度;对快件面单信息均已进行脱敏处理;并建议相关电商平台、商家推动隐私面单政策落地,和司法机关一同对公民的个人隐私保护形成合力。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少“换脸”应用走红网络,不法分子通过收集照片、视频,利用AI技术“换脸”,用伪造的照片或视频实施诈骗,不仅给个人带来肖像权或钱财的损失,还引发社会风险。 杭州互联网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发现,某科技公司开发、运营的APP,应用了人脸替换信息技术,为他人提供对图像、视频内容中人脸等生物特征进行生成或者编辑的服务,存在违法、违规的情况,可能危及公民合法权益。该院遂发出司法建议,要求该科技公司立刻予以整改,对使用了人脸替换技术的产品,应添加显著标识予以明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