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需警惕“定金” 各大电商平台玩法升级,消费者参与预付定金直减的活动提前支付定金,如未支付尾款则定金不退。一些消费者对此了解不足,因而常伴随着定金纠纷。 预售模式通常分头款和尾款两笔,很多商家标注如不支付尾款,则已支付的头款拒不返还,这有可能侵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果平台内经营者无任何损失,消费者可要求返还。 摸清玩法套路 谨防“薅羊毛”反被“割韭菜” 物美价廉的活动让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自以为是“薅羊毛”,实际在商家眼里,是在“割韭菜“。 根据货物的性质,不同种类货品可使用的满减优惠不同,可能存在“300-30””200-20”等多种满减优惠,两者并不能共用,需理智甄别。 谨防各类诈骗,痛失产品又被骗钱 “你的快递在途中丢失”“添加客服微信可全额退款”……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对方对你的信息“了如指掌”,尤其是在大促期间,更要警惕不明来电。 消费者接到诈骗电话,应第一时间去平台向客服核实;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保护自身的信息安全,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重要信息;货到付款包裹,要先验货再付款签收;遇到商家虚假促销、霸王条款,以及遭遇各类诈骗陷阱的,消费者可以向有关监管部门和维权平台进行投诉。 消费返现、特价限购产品 与实际不符 除了满减、秒杀等套路,一些商家还会推出特价限购、消费返现等活动,如商品页面显示特价商品限购50件,前50名下单的用户签收后联系客服返现,实际上可能会遇到商家耍赖的拒绝套路。 尽量选择规则完善的购物平台和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商家购物,即使商家不愿意配合售后,也可向平台申诉,还可联系所在地消委会组织或拨打12315反映情况。 拼团、秒杀或藏“猫腻” 下单需谨慎 拼团的价格往往低于一般销售价格,导致消费者冲动消费。而秒杀则通过短暂的时间和低廉的价格,使得消费者丧失思考空间,从而匆忙下单。 消费者在参加拼团购物前最好仔细查看商品介绍,包括发货时间、退换货服务等,尤其是购买一些大件商品、贵重商品,以防由于售后服务不完善带来不必要的购物纠纷。此外,尽可能选择大型、靠谱的平台进行拼购。 10月20日晚8点,天猫正式开启预售活动,打响今年双11第一枪。除此之外,京东、苏宁易购、唯品会、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纷纷跟进,双11迎来第13年的“消费狂欢”。 各大平台为了吸引消费者“野性下单”,依然套路不断,为免消费者被优惠活动冲击丧失理智,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发布“双11”网购消费预警,提醒消费者谨防各类陷阱,避免被坑。 部分消费金融高利息、无提示 大促期间为刺激消费,电商推出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分期乐、惠分期之类的“赊账服务”,而不少平台为鼓励消费者使用消费金融付款给出了更多的优惠。 任何“赊账服务”都需还款,并且不同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分期手续费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平台甚至没有明确标示具体还款金额,产生高额手续费让消费者诧然。此外,开通并使用多个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容易造成忘记还款,影响个人信用的情况。 警惕商品为“电商专供” 目前“电商专供”商品存在三种情形,即同款不同质、同牌不同质、盗用品牌。“电商专供”商品虽为统一品牌方生产,但也面临服务短缺问题。 实际上,“电商专供”商品一般是价格较低而品质稍逊的商品。“电商专供”商品一般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较多,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了解退换货规则,注意售后时效 商品质量问题、退换货需要自行承担运费、售后超过“7天无理由退换货”期限……都让售后变得麻烦重重。 下单前应仔细了解商品的退换货规则,对于生鲜易腐、定制等商品以及商家明确规定不能退换货的商品,谨慎下单。遇到商品质量问题时应该保留证据,方便维权;如果是贵重商品从拆开包装到使用最好录制视频,以备维权之用。遇到客服推诿不处理的,向平台举报或者向相关监管部门举报维权。 警惕发货陷阱,避开物流高峰 今年菜鸟、京东物流、苏宁易购纷纷升级物流,商家自身的发货能力也有局限,面对大量的订单压力,发货慢是常态。 大促期间购物消费者需做好物流滞后的心理准备。警惕虚假发货行为,对于一些急需的商品,提前咨询商家发货时间,对于一些食品类、易腐易坏类商品,最好避开物流高峰。对于未经同意就放代收点的物流行为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 直播带货槽点多 售后纠纷成常态 直播带货如今成为最火热的销售模式,但翻车事件频频发生,货不对板、商品质量难以保障、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商品性能被夸大等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维权最多的类型。 在直播间,消费者应警惕“上头”,购物前查看店铺的评分和商品的评价,最大程度避免消费者被“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