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外摆2.0,杭州想好了吗? 至少从数据上看,杭州开放外摆的第一年,是成功的—— 以武林商圈为例,2023年审核同意设置商业外摆22家,其中Equal Parts、cowhere等2家为杭州首店,总客流量达16695.72万人次,同比增长18.53%,日均客流量达45.7万人次,实现营业额261.04亿元,同比增长6.89%。 更亮眼的清河坊历史街区,一年来营收173437万元,客流同比增长57%,营收同比增长79%。 “我们不能说,这些新增的客流量都来自于外摆效应,但从商家的反馈来说,外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消费起到了拉动作用。”王小毅认为,在线上购物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外摆空间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实体商业特有的消费场景,让消费者多了一个去线下消费,拉长停留时间的理由。 如果说第一年的外摆是实验性的,那么2024年的杭州,无疑要“动真格了”: 2024年,杭州将在武林商圈等3个省级及以上示范智慧商圈,以及天目里等5个省级及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范围内,适当增加夜消费集市、文化艺术展演点、特色售卖点,支持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合理配置夜景灯光、店招店牌、城市家具等,营造夜间消费氛围。 该怎么去理解2.0版背后的管理用意?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商研究院副院长赵浩兴认为,首先还是在量上,放开外摆还需要进一步“扩容”。“国际经验来讲,在欧洲,城市广场可以一大早是农贸市场,到时间再撤走,交还给市民游客;在东南亚,铁路两侧也可以外摆,甚至成了游客必去的打卡点。而杭州目前的的外摆还相对保守,集中在成熟的商圈、街区,业态也仅限餐饮。” 有条件地放开,商家怎么看? “现在我们外摆,要在规定的区域内,不能占用盲道,桌子也只能摆放些四人小桌。”小厨师海鲜(胜利河美食街店)店长杨芳希望,外摆的桌子可以换成大一点的圆桌,“经常会有七八个客人一起的,一看外面坐不下,掉头就走了。” 而西湖景区湖滨公园的“湖畔有艺市”,则希望增设更多摊位。“现在有110个摊位,后面排队申请摊位的商家还有百余家。”市集主办方坦言,“毕竟游客量大,客单价也可以高一些,有很多商家想来。” 业内人士分析,商业外摆延伸着商户的服务半径,有效展示了实物商品、服务商品、体验商品,同时也可以创新各种场景,既能引流,也可以起到促进销售的重要作用。有了足够的数量支撑,理念实践才能有“土壤”。 潮新闻 记者 周逸 摄 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局)市容景观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与1.0版相比,2.0版不再局限于“摆出来”,而是将更好地服务商家的整体需求,比如可以外摆设置夜间灯光、店招店牌等,支持商家营造夜间消费氛围;2.0版也不再仅限于餐饮这一种业态,而将对不同业态予以支持,比如古玩、书籍、跳蚤市场等夜消费集市,还有售卖车、玻璃房子、直播间等特色售卖点。 商业外摆就像“街头小品”,是城市功能的延伸。在不同的地方,你能看到不同的商业气质,外摆会拉近城市与消费者的距离,带给大家亲切感。 采访中,赵浩兴提到了一个词:“场景革命”。在他看来,放开外摆只是促消费闭环中的一个小环节,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外摆为商家释放了较低成本的经营空间,但是如若业态本身不行,再多的空间也无济于事,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复苏,最终还要回到商业业态的创新上来,我们需要的是一场消费场景革命。” 熙熙攘攘的人流,不会“不请自来”,杭州的外摆是否能在烟火气与品质感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市场会慢慢地告诉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