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暑期,国内旅游市场人气旺盛,呈现出繁荣向好的态势。然而,时有发生的安全事故提醒我们,在旅游安全管理方面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尤其中秋、国庆“双节”即将到来,要推动旅游市场持续向好,必须下更大力气守护安全防线,确保游客乘兴而来、平安而返。 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出游人次达27.25亿人,同比增长14.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9.0%。各地为顺应旅游消费大众化、出游个性化、需求品质化的发展趋势,掏家底、提服务、赚流量,不少城市和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巨大的旅游流量之下,如果游客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网红”不但难以“长红”,反而有可能无功而返。所以说,安全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线,须多管齐下做好保障。 旅游景区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俗话说,“最好的危机管理是不让危机发生”。对景区运营方而言,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要警钟长鸣,不能麻痹大意。应按照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及时做好隐患治理,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相关政府部门应强化日常监管,尤其是针对蹦极、滑翔、跳伞、漂流等高危旅游项目,加强安全监督检查,督促相关运营方绷紧安全弦,落实责任制。 旅游安全管理应注重科技支撑。每到旅游旺季,热门景区人山人海,景区安全靠“人防”独木难支,需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建设智慧安全景区。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对智慧旅游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各地要加快探索建设智慧安全景区,比如,加强景区流量监控和调节、构建应急广播系统、完善医疗救援服务等,尤其是针对暴雨、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建立起完备的应急快速响应机制,不断提升景区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此外,还须持续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少数游客为追求刺激,在景区未开发区域野游、穿越,危险涉水、攀岩,给景区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困难。相关部门应不断强化安全警示和教育引导,在危险区域广泛设置安全标语和警示标牌,加强安全巡查,提升游客安全旅游、文明旅游的意识。同时,注重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推动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减少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当前,旅游业已日益成为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应通过不断完善旅游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旅游安全生产监管机制、深化旅游风险隐患整治、优化旅游安全应急机制、强化旅游安全宣传等多种措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