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吴博峰)自某品牌电动汽车交通事故发生以来,在舆论持续关注下,也揭开了自动驾驶的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在瞬息万变的道路上,当智驾系统发出接管预警后,现阶段辅助驾驶系统接管机制留给驾驶者短短2秒的接管时间是否合理? 接管时间太短是否合理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受到其发展以来最广泛的质疑。对消费者而言,车辆行驶中的安全性无疑是其挑选车辆时首要考虑因素。而智能驾驶出行场景中,原本作为车辆“危险倒计时”的“接管”设计,因其接管时间可能超越人类生理极限,让高级智能辅助驾驶市场化应用增添较大不确定性,加剧了消费市场对于智能驾驶系统安全性的担忧。 3月29日晚间,一辆某品牌的电动汽车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在高速路上正常行驶,因途经施工路段,车辆需要改道行驶,但因变道不及时最终车辆以97公里/小时的速度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导致三名驾乘人员不幸遇难。据了解,碰撞发生前,车辆处于NOA(辅助导航驾驶)状态。 根据该品牌汽车官方公布的车辆行驶数据,从车辆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到NOA被监管,进入人驾状态仅用了一秒,但如此迅速地接管后依然无法阻止事故发生。 对此,有着十余年赛车经验的资深车手王斌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在如此极限的时间内接管车辆,即便是对专业赛车手而言也绝非易事,更何况还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一系列操作,这不符合人们对常规驾驶的认知,也与驾驶技术好坏没有太大关联。 随着智驾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智驾功能日渐普及,高速NOA、城市NOA等智驾功能已广泛应用于量产车型之上,消费者也因此体验到了更具科技感的驾驶体验,但现阶段智驾在使用时仍需驾驶员监测路况,复杂场景还需接管车辆。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企业应敬畏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逐步实现而非一蹴而就。智驾功能的接管关系着行车安全,是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至关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自动驾驶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商业化运行还不成熟,车企对于智驾功能的接管处理绝不能懈怠,不能因‘接管’问题让消费者失去对自动驾驶的使用信心。” 重置接管逻辑迫在眉睫 如今,一边是车企大力提倡可带来轻松驾驶体验的“智驾功能”,另一边却是需要驾驶者时刻紧绷神经做好接管车辆的准备。这一矛盾如何破解? 记者了解到,在L2级之前的自动驾驶,驾驶主体是驾驶者本身;而在L4级及之后的自动驾驶,则是车辆自主驾驶,几乎不需要驾驶人介入。当前L3级自动驾驶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在部分交通环境下,需要驾驶者的及时介入,否则不排除会发生碰撞风险。 对此,不少消费者都提出了相同的疑问:何为及时接管?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团队通过模拟器测试发现,从自动驾驶系统提示到事故发生的平均时间仅1.7秒,而人类驾驶员平均需要2.3秒才能完成从识别提示到有效接管的操作。而当系统处于L3级自动驾驶状态时,驾驶员注意力分散率高达82%。 显然,这为消费者行车安全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记者注意到,为了提升接管能力,在互联网平台上甚至出现了“关于自动驾驶系统突然退出时的肌肉记忆训练法”,向消费市场介绍如何提升接管车辆的效率。然而,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能起到多少作用? 付于武认为,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普及,如何设计出一个既能充分发挥高阶智驾的便利性,又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驾驶员及时接管的安全机制,成为一道待解难题。 目前很多智驾系统其实是在风险临界点才发出接管提示,导致驾驶员未能获得足够的反应时间。通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精准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以让系统能够在潜在风险完全暴露之前就发出预警,从而有效延长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道路情况对自动驾驶设置限速措施。比如,在车速较快的高速路段行驶时,按照大部分高速最高120公里/小时的限速推算,常规车辆从启动刹车到车辆完全停稳的大致距离约50米。考虑到采取相关措施所需时间,在此基础上,如果对车辆自动驾驶进行合理的限速处理,则会延长自动驾驶反应时长以及为驾驶者接管车辆预留更多宝贵时间。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车辆制造商应不断优化自动驾驶系统,提高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对能力和可靠性,延长驾驶者接管前的反应时间。同时,加强系统的冗余设计和故障预警机制,确保在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未来接管机制需从‘被动提示’转向‘主动协同’,如果驾驶者没反应,系统自身应实施减速、停车等措施。通过技术冗余、数据透明和人机交互优化,实现安全与体验的双重提升。”他说。 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首先是冗余设计,确保即使某一部件或系统出现故障,也能有备用方案保证安全;其次是引入安全缓降机制,在无法实现平稳过渡给驾驶员的情况下,自动采取措施减慢速度并安全停车。 提示接管不等于免责 “为了确保行驶安全,智驾系统会在必要时做出接管提示。”如今,几乎所有车企在推广智驾功能时,都会强调智驾系统的“接管”功能。 目前法律对L2级辅助驾驶的事故责任认定仍然模糊,车企常以“需驾驶员全程监管”来规避责任,但实际使用中,系统与人的权责边界有点模糊。 实际上,如果车辆仅因发出提示就能免责,可能会导致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度下降。人们会担心在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时,一旦发生事故,自己将承担过多的责任,而车辆和车企却能够轻易免责。这将影响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阻碍其在市场上的接受度。 那么,车企尽到提示义务就能免责吗? 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车辆作出提示并不能免责。虽然系统发出接管提示看似履行了告知义务,但实际上这种短时间的反应要求对人类生理反应是个巨大挑战。在短短两秒内,驾驶员很难迅速从放松状态转换到高度紧张并准确接管车辆。而且,事故权责不明会让消费者对智驾系统的安全性产生严重质疑,影响行业信任度。车企不能仅靠提示来免责,应更加注重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确保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障行车安全,而不是将责任简单推给驾驶员。 余丰慧认为,车辆作出提示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免责,特别是在涉及人身安全的领域。自动驾驶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人类反应的局限性,并尽可能地提供充足的反应时间以减少事故风险。数据显示目前大多数事故发生在接管提示后的两秒内,这表明当前的提示机制可能不足以确保安全接管。因此,仅依靠提示来免责是不够的,企业还需要不断优化其技术,改善用户体验,并通过透明的沟通和教育来增强公众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