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家水果店有多赚钱? 记者探访水果买卖中的各种猫腻
除了贴纸造假、混淆产地,水果市场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昨天,快报记者暗访了几家其他品牌的水果行。记者以想加盟水果店为由,向一家水果店老板娘请教开店的经验。
老板娘说,把国产水果“贴牌”摇身一变为进口水果,在行业里,有不少人在这么干。
不仅仅是香蕉、苹果,基本上所有的水果都可以贴牌成进口水果,赚取一倍甚至数倍的差价。
她举例说,像车厘子、樱桃这些比较贵的水果,一旦贴上进口商标后,身价会翻了好几倍,而且一般人也吃不出来。比较难仿冒的是榴莲,老板娘说爱吃榴莲的一般都是吃客,嘴巴很刁,好坏他们一吃就吃得出来。
关于水果店的经营利润,老板娘说,水果的利润一般在进价一倍以上,但是损耗率也相当高。他们一般会采取和外卖平台合作,出售鲜切水果或者果汁,这些一般都是用临近保质期的水果。
如果能够和饭店、餐饮店合作的话,一年赚个几十万,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记者辗转联系了另外一名做水果生意十多年的老板,现在,他已经转战网络上销售。
他透露说,开一家水果店,通常要两班倒,请6个人最起码,加上租金,每天眼睛睁开就是1000元的成本,所以从去年开始他在网上卖水果,除去跑腿的费用,价格仍有优势。
他说,批发国内水果一般去嘉兴、无锡,批发进口水果则去上海,这些地方价格普遍要比本地便宜很多。
关于水果造假的套路,他举例说,比如前段时间,商家们都已经在卖奉化水蜜桃了,但其实本地桃子根本没上市,全部是江苏、山东来的。
“有时也是没办法,本地人就是相信本地品种,其实未必本地就比外地的好吃。”
另外水果的存放也有猫腻!比如说荔枝,如果不放在碎冰上很容易就坏了,但碎冰的工序麻烦,一些商家图省事,干脆将荔枝浸泡保鲜剂。“这样的水果吃多了,对人体肯定有害的。”
水果店表示:再有发现欢迎举报
奖励一万元
执法部门介入全面清查!
记者了解到,我国对进口水果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商家在进口水果时,必须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因此真正的进口水果,必须获得质检部门的“检疫许可证”和输出国或地区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
另外,真正的进口水果包装上,还有食品名称、配料表、制造厂商、日期标志等。
如果消费者对水果产地有所怀疑,可以要求商家出示这些信息。
事件曝光后,6月30日,“花果山”方面向广大消费者致歉:“对于个别门店不按公司规定虚假销售的严重违纪行为我们进行了严肃处理。南苑店停业整顿,并追究门店责任;所有门店将根据工商局的要求重新规范价格牌及标签;对分级销售的产品明确注示。”
另外,公司方面还表示,对于香蕉售假的行为,公司决定今后消费者一经发现国产水果冒充进口,即可向公司举报,一经查实奖励人民币一万元。
事件曝光后,宁波市场监管部门第一时间锁定总部宁波市花果山果品有限公司,并初步掌握全市“花果山”水果门店名单,全面清查“花果山”水果门店。
目前,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已委托检测机构对“花果山”水果店以及其他水果专卖店的苹果、香蕉、梨及时令新鲜水果开展监督检测,各地也将视情况开展针对性抽检。
宁波市场监管局还将于近期结合创建检查活动,对各地进行明察暗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