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丝棉和羽绒有啥关系?赛羽绒棉服究竟是羽绒服还是棉服?“顶级臻品”密朵绒到底有多顶级?真的是鹅绒比鸭绒好,白绒比灰绒好?是否有100%含绒量?关于网购羽绒制品,消费者心里有着不少问号。围绕这些问题,3月22日,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在京发布了羽绒制品消费警示。
羽绒棉、羽丝棉、羽丝绒≠羽绒
目前,网上有些店铺在售卖“羽绒棉、羽丝棉、羽丝绒”,且标称为羽绒制品。经检测发现,这些所谓的“羽绒棉、羽丝棉、羽丝绒”,实际上是价格低廉的粉碎毛+化纤棉,这类产品大多数含绒量不足1%。消费者不要将“羽绒棉、羽丝棉、羽丝绒”误认为是羽绒制品。这种把假货冠以“羽”或“绒”的名称,以提升假货档次的行为,是混淆视听、偷梁换柱的欺骗行为。
商品标题虚标关键词
秋冬季,“羽绒”二字是电商平台的搜索热词。为了增加曝光度,有些商家就把产品的标题加上了“羽绒”,希望以此增加搜索量。例如“羽绒纤优被”、“赛羽绒棉服”等。商品名称标的是“羽绒”,而商品介绍中却显示“填充物为化纤棉或羽丝棉”。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欺骗行为。
虚假夸张宣传不可信
有些商家宣称自家产品选用的是“最顶级”“黄金级”的“臻品”密朵绒,具有“最高”蓬松度,经过八次水洗,最后过滤的水“可直接饮用”等内容。但这样“极致”“顶级”的产品,也被抽检出不合格项目,有的甚至还是严重不合格。这种虚假夸张的宣传不仅违反了广告法禁用“极限用语”的规定,也是对消费者虚假宣传的欺骗行为。
产品标识不规范
根据羽绒制品的标准规定,产品标识中必须明确标注填充物、含绒量(羽绒服)/绒子含量(羽绒被)、充绒量以及执行标准代号等重要信息。标识信息不全、不规范或执行标准代号标注有误,均可判定为不合格。但网络调查发现,大量产品标识的格式不规范、质量指标不完整、吊牌和水洗标信息不一致、执行标准代号有误等,有些商品没有任何质量标识。这种行为是在故意隐瞒产品信息,规避质量责任,试图钻标准和监管的空子。一旦发生质量纠纷,商家可以不负任何责任。
羽绒知识不专业
“鹅绒比鸭绒好”是诱导
有些商家一味宣传鹅绒比鸭绒好,以体现自家鹅绒产品的高价值。实则不然,羽绒质量的优劣并不以种类为依据。通常来说,鹅鸭饲养周期越长,其羽毛就越成熟,羽绒的蓬松度相对较高,品质就越好,舒适性和保暖性越好,其价值就越高。羽绒的蓬松度不仅取决于鹅鸭的养殖期,还与水禽的品种、养殖区域及生长环境有关。一般在生长成熟条件下的鹅和鸭,鹅绒的蓬松度要高于鸭绒。如果老鸭和仔鹅的羽绒相比,老鸭羽绒的蓬松度要优于仔鹅。因此,单纯说“鹅绒比鸭绒好”是不科学的。
“白绒比灰绒好”是误导
有些商家在宣传白鸭绒比灰鸭绒好,这种宣传也是不正确的。羽绒的颜色分为灰色和白色,是因水禽不同的品种形成的,就像是人类也有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一样。不同颜色的羽绒其性能是一样的,并不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只是为了产品美观,浅色面料大多使用白色羽绒而已。
“含羽绒量100%”是噱头
不少商家在商品标题、标识及产品介绍中提到“含绒量100%”的说法,实际上,目前国家标准中的最高含绒量也就是95%,不可能做到100%。如果商品标注含绒量100%,那肯定是100%的假货。以上三点都是悖于专业知识的宣传,这些非专业的商家在销售着非专业的产品。同时,这种不正当的宣传,也是诱骗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