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不少家长都会为孩子选择教育培训,一些教育机构暗藏消费陷阱。近日,山东省德州市消保委提醒学生家长谨慎选择培训班,避免4类误区,谨防消费陷阱。
误区一:不看办学资质,盲目消费。
一些无证办学的教育机构多位于小区居民楼内,教学人员临时拼凑,大多没有教师资格证,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消费提醒: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暑期辅导班前,可先查询相关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培训机构应办理营业执照,并在有关部门审核确定的培训项目范围内办学,教学老师应具备教师资格证或相关资格证书等。消费者可查验登记办学地址和实际办学场所是否一致,地址不一致的,可能存在一定的隐患。
误区二:轻信虚假宣传,不签合同。
一些教育培训类机构为了吸引眼球,推出了“名校师资”“高通过率”“短期包会”等宣传标语,有的为了招揽生源,肆意夸大师资力量和培训效果,误导消费者。
消费提醒:消费者在选择培训机构前,应该多方打听其教学质量和口碑信誉,并充分倾听孩子的意愿,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培训机构。消费者应提高维权意识,要求培训机构将口头承诺写进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可根据书面合同维权。
误区三:没有索取发票,退费困难。
退费难是引发教育培训类消费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少消费者在交费时没有索取正规发票,导致退款难度增加。
消费提醒: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相关内容。家长在交费前一定要了解相关收费政策,交费后应妥善保存培训机构开具的培训费正规发票、签订的书面协议。如遇特殊情况需办理退费手续时,可持交费发票,到培训机构办理相关手续。如果发现培训机构无正当理由拒不退费,家长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或举报。
误区四:难抵促销诱惑,冲动消费。
有的培训机构通过促销手段,诱导消费者提前消费、超量消费、盲目消费。部分消费者难抵诱惑,一次性交费数千元甚至数万元的情况屡见不鲜。消费者一旦发现培训效果不理想、提出终止合同时,遭遇退费难题,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
消费提醒:消费者对不熟悉的培训机构应保持谨慎。消费者可短期试课,等认同授课方式和培训效果后,再签订后续合同,有利于降低消费风险。在签订合同之初,消费者应对退班时如何退费、培训达不到承诺效果,或培训地点变更情况出现时如何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人身安全等问题做事先约定,并妥善保存音频资料、发票、合同等材料以便日后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