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擦亮眼 盲盒经济近年来热度不减,“万物皆可盲盒”正在成为时下的流行语。几乎一夜之间,盲盒已经从玩具领域扩展至食品、服装、文具等多个领域,消费者抱着玩一玩的心理,掀起购买热潮。 然而,盲盒商品质量良莠不齐、售后服务差、虚假宣传等问题频发。一不小心,有的盲盒营销甚至还会涉嫌网络赌博。《中国消费者报》就报道了这样的案例。 案例1 花599元抽中的耐克鞋是假货 杭州徐先生的手机里,下载了四五个盲盒软件或小程序。2021年9月,徐先生在四川某网络科技公司的开心盲盒App内参与盲盒抽奖,抽了5次就中了4双耐克远动鞋和一台散热器。 徐先生自称盲盒玩家,最先从抖音上看到开心盲盒App,刚开始花三四十元抽小盒子,基本上都能抽中东西。 “599元一次参与抽奖,每双鞋的市场价格大概1000元至2000元,加起来应该是4800多元,如果都是正品的话,玩这个东西就没有亏。”徐先生很高兴,催促对方发货。但到货后,4双运动鞋竟全部被鉴定为假货,散热器也与描述样式不符,且无控制按钮,无显示屏。 由于对方公司一直不给处理结果,徐先生向12315投诉,要求“退一赔三”。对方不同意提出重新发正品鞋,后续赔偿4000元了事。 案例2 花20万元兑换“碎片”亏了15万 除了抽盲盒,还有平台抽“碎片”合成完整商品的玩法,现已形成一条产业链。甘肃兰州的张先生因为抽的碎片始终无法成功合成商品,感觉亏太多了,向12315投诉。 7月,张先生下载福玩App开始玩抽奖,当时按照中奖概率,“30元抽100次,也就是大概花3000元可以中一部苹果手机。随后商家就改机制,加了一个玩友群,可以把抽出来的东西换成福币,福币又可以买成碎片,碎片可以合成商品”。 “兑换碎片的时候花费特别多,就像赌博一样。”张先生说,“一个月左右投入了20多万元,只抽中或兑换了10部苹果手机,总价约5万元。” 通过当地消协的多次调解,商家拒绝退款,并表示“合成界面已告知成功率,合成失败无法作为退款理由”。据了解,这家企业在全国各地被不少消费者投诉。 切忌“赌徒式消费” 1.理性消费,切勿跟风 认清盲盒商家的套路,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沉迷购买盲盒,跟风攀比。根据自身消费需求、兴趣爱好等结合实际经济情况理性消费。 2.多看多问,多留心眼 一是查看其营业执照、许可证是否齐全,是否异地经营;二是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网或信用中国等网站查询企业信用信息;三是尽量选择正规信誉高口碑好的实体店或者网站进行购买。 3. 留好证据,依法维权 购买时注意索要发票和留存购物票据、经营者广告宣传信息等作为事后维权的凭证。后续可通过沟通协商、投诉、仲裁、诉讼等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