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健身俱乐部锻炼已然成为时尚。目前绝大多数健身俱乐部都采取的是预付式消费,也就是商家以其信用作为担保,让消费者先付费后接受服务。但由于提供服务的滞后性以及诚信体系的不完善,消费者在得到一定优惠的同时,可能面临损失同期利息、被限制选择范围、遭遇不平等格式条款、经营者半路关门等风险。
专家指出,从消费维权规律分析,预付式消费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天然基因”,如果政府监管不到位被市场滥用,危害非常大。因为,从理论上讲,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只能用手里的货币与商家谈判、博弈,一旦交出了手中的货币,就会丧失谈判主动权,在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而商家则通过价格优惠等手段,千方百计让消费者先付费。预付式消费实际是商家的一种市场博弈策略。
现实情况是这样,健身俱乐部一方面以诱人的优惠政策,吸引消费者预付费用,一方面却普遍缺乏正常的退出、退费机制。部分健身俱乐部甚至规定“一经售出,概不退费”,即使消费者愿意承担违约金终止训练,也不能退回剩余的费用。消费者交的钱只能进不能出,从而引发纠纷。2015年,中国消费者报通过四川消费网接到了大量这类投诉。
案例一:薛小姐与某健身俱乐部签署私教协议,支付15120元预购了72节私教课,中途私教辞职,因不愿意接受其他私教陪练,提出退还剩余费用,遭到拒绝。
案例二:陈先生在某瑜伽馆,以每节私教课300元的价格一次充值27000元。消费了7000多元时,因工作变动没有时间继续锻炼,要求按口头约定退还剩余费用。该瑜伽馆却称要扣除管理费和老师提成等,只愿退款2000多元。
案例三:黄小姐在某健身会所充值私教瑜伽课7000多元,由于教练离职导致无法提供约定服务,要求退还剩余费用3000多元,遭到拒绝。
案例四:王先生在某健身俱乐部办理了一张价值1300元的游泳半年卡,几天后该俱乐部因设备原因关闭泳池,后称是内部装修导致泳馆无法使用,俱乐部承认属实,但不退钱。
四川消费网提示消费者,在办理预付式健身卡时一定要慎重,避免权益受损。
一、办卡“三问”自己:我真的是为了健身需要吗?我真的有时间参加吗?我真的能坚持下来吗?
二、办卡“三问”商家:先收费后服务,凭什么相信你?非要一次性充值那么多钱吗?如果中途终止,剩余的钱可以退吗?如果商家回答不能说服你,最好选择离开。尽量选择服务周期短、预付金额少的预付费项目,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小额消费,尝试后再决定是否继续。
三、如果商家推出健身服务价格太便宜,要格外保持警惕,切忌一时冲动购买太多服务次数。
四、注意保留消费凭据,一旦权益受损,立即向相关部门投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