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最近热议的手机漫游费迟迟难取消问题,4月23日,工信部在其官方微博上作出回应:将加快取消漫游费的步伐。大部分用户认为,取消漫游费后,用户通信费会下降。不过有分析认为,实际操作中,手机漫游费的取消和能否降低用户通信费“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国新闻网)
漫游费骂而不死。如今,新华社一篇《手机国内漫游费收20年何时才能取消?》,再次将这一“化石费用”推上风口浪尖。在经过媒体一连串的转载与报道后,终于引起了工信部官微的注意并迅速回应。回应很长,概括起来大概就是——此事知悉,工作已做,奈何收费企业做主。待日后市场竞争,引导漫游费逐步取消。若等不及,可选4G套餐,这个没有漫游费哦。很显然,“稍安勿躁”的安抚,不仅没有如安慰剂般起效,反倒令反弹之声更甚。
是啊,漫游费被吐槽了数十年,时过境迁,恋栈不走,公众介意的,仅仅是个取消的“时间表”而已吗?
考量手机漫游费的前世今生——1994年原邮电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移动电话机管理和调整移动电话资费标准的通知》,算是其“准生证”。通知要求移动电话需收取每分钟0.6元的自动漫游费;及至2008年,工信部规定主叫每分钟0.6元为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此后斗转星移,漫游费跌宕起伏。去年,三大运营商在京津冀之间取消漫游费。又比如中国电信日前推出新的4G套餐大幅降低“长市漫”一体化资费,但,全国漫游费的统一取消仍遥遥无期。
客观地说,漫游费在今天,不过是项鸡肋收费:一是4G套餐确实基本没有漫游费;二是有WIFI的地方基本都能规避漫游费,比如语音走流量,并不太困难。那么,为什么逮到个“漫游费”,舆论就摆出个“痛打落水狗”的态势来?
一方面,在电信运营服务的价格上,各种段子基本足以描摹定价程序上的积怨。根据“摩尔定律”,技术行业迭代迅速,每隔18个月成本就会下降一半。20多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发展,尤其是 3G、4G网络的普及应用,手机漫游的技术和运营成本近乎为零。那么,漫游费如“化石”般冥顽不化,情理何在?另一方面,去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提到移动网络要“提速降费”,但运营商割肉的叫声,远比市场的雨点大得多。消费者当然不是傻子,被当猴子耍得多了,难免会在槽点事件上 “狠踩几脚”。这不过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的事。换言之,公众计较的未必是死而不僵的漫游费,而是类似漫游费这样的价格构成体系。
历史再次证明,靠呼吁、靠讲理,并不能换来市场的公平正义。电信资费再温情、再竞争,不过是场游戏版的“三国杀”。市场门槛不打开,竞争格局不多元,“化石级”收费等顽疾永难求解。监管部门的“难处”,也是一目了然,既不能干预微观价格,又不能坐错了屁股立场,所谓“稍安勿躁”,还不如“一碗鸡汤”。
有限竞争,不能带来正义价格——漫游费的古老寓言,深刻告诉我们这个老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