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国娣(本报评论员)
商业规则还是那句话,尊重诚信的道德准则。不然,网络平台一旦使起坏来,更无边际。消费者如果上过几次当以后,什么618双11,一概弃之不理。
商场促销奇葩火爆那几年,什么幺蛾子都出过,什么样的游戏规则都有。先涨价再打折,或是以次充好,或是巧设定价,再和顾客玩数字促销游戏……其中,先涨价再打折是最令人不齿的促销行为。没想到,几年后这一幕在电商平台重演。京东618大促,有自媒体作者爆料,熬夜在618购物,差点被京东骗走5000个馒头。
这位名为“歪道道”的自媒体作者声称对文中所讲经历的真实性负责。因为他是写文章的,所以有些“标题党”。简单来说,就是他想在京东618促销那晚给老婆买一台梦寐以求的相机,结果熬到618零点后,这位作者发现原来存在购物车里的佳能相机机身从14399元瞬间涨价涨到了15999元,整整涨了1600块钱。这位作者把涨价的1600块折算成了很多物品,他的结论是可以买5000个馒头。可以断定的是,作者生活在北方吧。他没有提到京东涨价之后有没有促销,总之,就是涨价了,于是这位作者感到愤怒了。
他当晚就开始留意起相关社交平台的动静,在618凌晨就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开始吐槽京东涨价,而他在微博上搜了一下,发现吐槽京东618玩套路涨价的微博多达40多页。
而我的亲身经历是,京东确实存在618先涨价再促销的事实。当天,平台的促销活动很大,其中有一项是“3免1”,可以跨店使用,买3件免掉其中一件价格最低的商品。在此过程中,一些原本打折销售的商品恢复到最高价,一款最高标价7500元的马桶平时只要5000元左右就能买到,但在促销当天就恢复到最高标价销售。但由于参加3免1促销,几经折算后,还是可以省下一点钱。等支付完成之后就会发现,不同商家是按比例承担被免的那件商品的价格,其实相当于平时的打折促销。不得不承认,促销玩的还是套路,电商平台也概莫能外。
原本以为电商平台有着传统实体商场所没有的先进性,搜索比价与评价体系都够透明。但在促销混战、商家求利心切的时候,电商平台同样可以更加方便地暴露出更多问题。比如商品的定价,只需要后 台改个数字,就能悄然涨价,比实体商场做一张价格标签简单多啦;比如物品描述,货不对版的问题更容易发生,甚至做给你看的页面和之后呈现的页面都可以被覆盖替换,有多少顾客会在购买时保存下当时商品介绍的页面,从而在发生货不对图时进行消费维权。
商业规则还是那句话,尊重诚信的道德准则。不然,网络平台一旦使起坏来,更无边际。消费者如果上过几次当以后,什么618双11,一概弃之不理。最后,电商平台也会落得一个传统商场的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