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大热后,“6.18”被各大电商看作另一个狂欢日。从6月初开始的“6.18”大促销,在6月18日当天进入消费高峰。根据多家电商公布数据显示,今年“6.18”销量直逼“双11”,其中移动端下单量超八成。(《东南商报》)
继“双11”“双12”网购狂欢节之后,各路网络电商又硬生生造出一个“6.18”网购狂欢日来。国内民众向来就有数字情结,或者说数字迷信,所以照这样的趋势下去,接下来很可能还会有“5.18”“6.18”等等一系列的以网购为主题的节日来。商家在商言商,只要能够拉动网购,刺激消费,他们只会嫌节日太少,不会嫌节日太多,但是作为全国亿万消费者,尤其是喜欢网购的消费者,却必须保持一定的理性,不能被商家牵着鼻子走。
“6.18”网购狂欢日结束以后,各路电商公布的消费数据光鲜漂亮,让借此赚得盆满钵盈的商家笑得合不拢嘴,但是消费者面对当初抢购回来的一大堆商品,却未必是只有高兴与满足,也许还有烦恼与困扰。比如有些商品完全货不对板,接下来只能去联系商家退货;比如“卖家秀”和自己穿起来的衣服,感觉完全是天壤之别,只能收在衣柜里难见天日;比如打开商品包装才发现,自己也许根本就不需要这件商品。
但是这些商品可不是商家免费赠送的,都是花费了真金白银换来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剁手族”来说,在商家的极力鼓吹之下屡屡祭出大手笔,等到了月底荷包却难以为继,家庭经济也陷入危机。而由此引发夫妻矛盾,吵架斗嘴的事情,也不鲜见。这时的网购,哪里还有快感与幸福可言,剩下的只有无尽的烦恼和局促了。
对于商家来说,要想造节很容易。比如这个最新的“6.18”网购狂欢日,本来只是京东商城自己的店庆日,但是其他商家看着京东在这一天大卖特卖,自然不甘落后,于是纷纷跟进推出自己的优惠政策,一个节日就这样形成了。但是如果消费者在这些人造节日,而且还是同质化严重的人造节日面前失去了理性,任由商家牵着鼻子走,那么最后吃亏的无疑还是自己。
其实这节那节,虽然优惠让利可能确实也有,但在大多数商家的眼里,性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用尽一切手段卖出更多商品,这其中难免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或者是先提高价格,然后趁着“人造节”再“降价促销”的把戏。作为消费者,购物消费没有错,但没有必要把什么时候购物,应该购什么物的权利让渡给商家,而应该保持必要的理性,避免大手大脚买回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更要避免寅吃卯粮,给正常的生活带来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