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要求退货总是打不通商家电话
消费者詹先生的父亲生前爱买保健品。今年4月父亲离世后,詹先生和母亲整理出很多还未拆封的保健品。“我们联系了这些保健品的销售公司,想要退了未拆的保健品。很多公司都已把钱退给我了,但是其中有一家迟迟没有退钱给我。”詹先生说,无奈之下他拨通了本报维权热线85188518。
“今年4月,我就联系了这家名叫‘博瀚堂’的公司,他们说要上门查看保健品后,才能确定是否可以退款。5月17日,他们上门来查看了我父亲购买的这些保健品。当时我不在家,他们和我母亲谈了之后,将他们销售的保健品全数带回,也没有留下任何凭证。他们告诉我母亲,需要将保健品退回厂家,还要再过几天才能退款。但是一直等到现在,我们也没有收到任何退款或者是该公司关于退款的消息。”詹先生说。
随后,记者根据詹先生提供的联系方式,前后多次致电该公司业务员小陈以及相关负责人魏经理,电话均无人接听。截至发稿前,仍未收到该公司方面的任何回电。
记者将情况再次反馈给消费者詹先生,詹先生表示:“之前,我也打过好几个电话问他们什么时候可以退款,但是电话不是无人接听就是正在通话中,有一次打通了,对方告知我他们正在开会,稍后给我回复。”
“又过了几天,对方回复我说,我退回的保健品已经过期,不能退货,只能换货。我记得这批保健品并没有过期,我并不认同他们的处理办法。”詹先生说,“此后,我再拨打电话,不是被直接挂断就是无人接听。”
本报将继续联系该公司,关注詹先生是否退款成功。
记者也就詹先生的情况咨询了律师。浙江泽鼎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林兵表示:“根据消费者所说,对方带回保健品时,并没有留下凭证,且消费者并没有保留产品未过期及关于保健品可以退货等证据。此事例的维权难度较大。”
对于相关的事件,陈林兵作出如下提醒:
1、建议老年人合理、适量购买保健品。不建议大量囤购保健品。
2、若遇到保健品退货,需保留购买票据、保健品相关信息(如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并要求商家在回收保健品时,开具相关回收单据作为已被回收的凭证。
3、在购买保健品时,应注意留下商家承诺的证据,如承诺几天内可无理由退货、出现什么情况可以退换货等,如遇商家作出口头承诺,可通过录音等方法保留证据。
■记者手记
精神层面的“老有所依”,更值得关注!
这件维权纠纷,因为老人离世,更是让人伤感。
此前,曾有一位消费者金女士致电本报维权热线85188518,说70多岁的妈妈迷恋上了保健品,天天都会去买,怎么劝都劝不住。她委托商报做一组消费提醒,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劝住老人家。
事实上,类似的消费纠纷并非个案,老年人买保健品的情况比比皆是,有心理专家分析,这类情况实际上折射出老人在自己的黄昏岁月里,试图寻找精神寄托。
一些老人在退休后,随着交际圈变小,会把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一件事、一些人当成精神寄托。于是现在的市场上,就有那么一些人,紧紧盯着这些不差钱的老人群体。
很多人觉得,有时间回家陪陪父母,就能避免这样的事发生,事实并非如此。如今的老人或多或少会觉得他们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更找不到可以做的事,就连进超市买东西,都不知道还有那么多付钱的方式,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
让老人有精神寄托,要从帮着他们学会一件事开始。比如,带着他们融入社区里的舞蹈团,或者带着他们学怎么用微信。这样的陪伴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但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老人才会摆脱那些不好的寄托方式,重新回到健康生活轨道中。
想起有位读者曾打电话到本报维权热线85188518,告诉我们,他应对家里老人常买保健品的“绝招”,在这里说给大家听听。
这位读者说,他的妈妈以前每次听健康保健课总是被忽悠买一大堆东西,而且被健康理念忽悠的心神不宁。“我就和她谈话,一次又一次的长谈,我让妈妈听保健课时不要带钱包。妈妈听进去了,后来她每次都不带皮夹去听课,‘锁’住钱包后,我发现她身体倍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