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一起境外旅游遇险的事件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一位网友父母在伊朗旅行时乘坐的大巴车遭遇重大车祸,母亲当场去世,父亲脊椎受伤紧急送医,而在此过程中事先投保了“境外紧急救援险”的国内保险公司被指不作为,最后只能微博求援。一时之间,关于此类境外游保险产品的吐槽、指责不断,涉事保险公司也不得不发文致歉。
我相信,发生影响这么恶劣的事件,这家保险公司肯定“很抱歉”。为了重塑形象,企业肯定也已经“在行动”。甚至客观来讲,这家全球市值第二、中国市值第一的保险企业在这方面的响应能力、服务水准绝对不会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但也正是这样,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才更为忧心忡忡:如果在海外旅行,发生了事故,导致重伤,到底应该怎么办?提前买的保险到底有没有用,该怎么用?
最新的数据显示,2017年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是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很显然,对于现在的国人而言,出境旅游已经从高端享受变成了大众行为,走得越来越远、频次越来越高都对安全保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经过此前几年的市场培育和消费者教育,购买旅游保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目前市面上在售的旅游保险产品,涵盖了意外伤亡、高风险运动、医疗住院、延误变更、个人钱财损失、全球救援服务等多种选项,根据不同的组合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然而,现实是,这些组合所对应的保险服务并不像它看起来或者我们所以为的那样美好,甚至埋着一些“陷阱”让并不专业的消费者去“踩”。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像此次事件一样,不仅整个行业遭遇非议和信任危机,良性互动的消费生态也很可能就此崩塌。
中国人喜欢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在我看来,境外险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紧急”的状况,也要兼顾“困难”的境遇;不仅仅要对应财产损失的物质层面的理赔问题,更要对应孤立无援时心理层面的帮扶服务。只有这样的产品,才是真正能满足我们对于美好生活要求的产品。
或许,这样的产品,单一保险公司很难凭一己之力实现,但由此为出发点,推动更多的同行协作,甚至整合、吸引像是在线旅游平台、线下服务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机构等其他行业企业的共同介入,“身在他乡,任何意外,救援随时在您身边”才有可能从一句广告语变成真正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