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赛事正酣,有关体育运动的关注热度再次上升。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恰在此时新鲜出炉了。 大家对“黑名单”印象较深的大概是对失信人员的惩戒。前不久,笔者就见识了一下,高铁检票口处,一位“老赖”被“请”了出来,其捶胸顿足的卖相真是尝到了“黑名单”的滋味。 体育产业是个大蛋糕,据规划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从投资消费角度来看,体育产业也成为中国人消费升级大背景下的一个风口。按照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从2018年-2020年,我国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自行车运动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500亿元。这些都是近年一片红火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再贴近些,看看遍布城市各处的健身房,据估算全国健身房的总数量在15000家左右,市场规模有望达千亿元。 林子大了,难免什么鸟都有。用“黑名单”的办法来管理,不失为一件好事。如体育赛事的互联网盗播、职业体育俱乐部欠薪、职业球员阴阳合同、健身行业预付卡乱象以及赛事审批取消后商业性、群众性赛事举办中出现的乱象等,这些问题都反映了体育产业市场领域治理所具有的特殊性。体育市场黑名单制度通过诚信体系可以对这些乱象进行治理,对体育产业市场的经营主体或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进一步规范体育产业市场的行为规范。 拿杭州大大小小的健身房来说,也可能是市场竞争太激烈,时有倒闭关门、中途转手的情况出现,留下一批办卡会员“一地鸡毛”。 而按《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在体育经营活动中受到行政机关罚款以上行政处罚的、被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等八类经营主体或从业人员将被列入体育市场黑名单。期限为3至36个月,包括行业禁入,不得参与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公共体育资源交易等,都将成为对“黑名单”的监管措施。 一面是“老赖”被限制高消费,一面是潜力巨大的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推而广之,出狠招惩治乱象,钻营者就会知道守规矩的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