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一过,一年一度的“月饼热”也将面临“退烧”。月饼之于中秋的“不可替代性”,造就了月饼经济的火热。但月饼“节前备受欢迎、节后无人问津”的特点,也使得商家为了短期快速牟利,催生出了月饼重礼品轻食用、包装过度售价高企、馅料以旧充新等“老问题”。冷观今年的月饼市场,尽管简装月饼、风味月饼的出现让月饼的本“味”足了一些,但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之下,“老问题”似乎又以“新现象”卷土重来。 从节前一个月开始,在各大月饼品牌陆续推广月饼券的同时,月饼券回收市场也悄然迎来“旺季”。“感觉大家并不需要真正吃到月饼,而是‘月饼’这两个字赋予这张纸以流通的意义,那么‘月饼’作为礼品的作用就完成了。”咨询公司白领小余认为,卡券化让月饼的礼品属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食用价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月饼包装的浮夸现象一度受到诟病,但不可否认,对于商家而言好包装确实为月饼带来了“好价钱”。如今,在过度外壳包装略有“低头之势”的背景之下,一些商家“跨界”用内涵包装月饼,为价格加码。“迪士尼”“冰雪奇缘”“故宫”这些看起来与月饼并无关联的名词,如今都被商家用来“包装”月饼。 “宫廷严选、匠心汇聚,只为这一盒月色”,一款主打“故宫”元素的月饼广告词极力凸显其“宫廷食品”的内在。在其产品详情中,它所说的“两岸大师匠心亲制”的食品介绍并不能看出与“宫廷”的关联,而其一盒6个均重为60克月饼的售价则达到368元。 曾经不良商家用陈年馅料做“新”月饼事件的曝光,引发了社会对月饼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而近期因食用微商销售的“私房月饼”,一家人得了急性肠胃炎的消息,同样为消费者敲响警钟。“私房月饼”看似“纯手工”“无添加”的背后,可能就是“三无产品”对食品安全的漠视。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