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前老年产品畅销,尤其是那些以电动按摩椅、智能手机、保健床为主的“高科技”产品。“互联网+”时代,高科技产品应该如何“加上”老年人? 从具体产品来看,可治疗脑血栓和脑梗后遗症的脑部磁疗仪、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设计研发的智能床、能与老人互动娱乐的智能围棋、能帮助失能半失能老人上肢康复训练的外骨骼机器人、针对糖尿病人的贴敷式胰岛素泵……这些产品主打健康长寿,有卖产品的,也有卖服务的,价格很“可观”,一张床动则数万元,有的甚至高达几十万元。 现在不少老人衣食无忧,而孩子又忙于工作,无暇照顾。于是,高科技产品成了孩子们“尽孝”的首选。但问题是,这些产品存在操作上的痛点,很多产品买回去就成了摆设。比如,一台高清智能电视机有两个遥控器,老人无所适从;一个扫地机器人,使用时需要链接WiFi、下载APP;一键智能换气功能的抽油烟机,看似功能强大,在调整档位时却并不方便…… 近年来,虽然有一些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推出了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互联网产品和硬件产品,但却并未真正了解老人的需求。如果你去家电市场转转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智能电器,眼花缭乱的功能让大多数老人“力不从心”。 家电“太聪明”,说到底,还是产品不贴近老年人的需求,不是为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量身定做的。也可以说,现在的家电都“过度智能化”了。 《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3%,“银发经济”也成了不少企业看好的未来产业。但笔者想说的是,老年群体“触网”是一种趋势,如果这个庞大的群体能实现“互联网+”,不但会提高他们的生活便利度,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场需求、刺激消费,而作为老年产品的供给侧,企业在开发产品时,不能“太聪明”,需要再“接地气”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