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酱油引发话题无数。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120个酱油样品比较试验报告,结果显示,有29个存在“不符合国家标准”等问题。消息一出,网上出现了大量关于该报告的文章,甚至不少文章的标题都直指被“点名”的品牌酱油——“海天”和“李锦记”。对此,中国调味品协会在官网发布声明称,以“29款酱油不达标,海天、李锦记都检出问题,有的都不能叫‘酱油’”等为标题的网络文章,严重误导了消费者,对行业造成了不良影响。随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也发布声明,力挺两大品牌。 事实上,早在两家协会发布声明之前,被“点名”的品牌企业都已经对本次比较试验报告发布公告说明,以证自己的 “清白”。比如,李锦记提出异议,表示多次与江苏省消保委沟通,要求对抽样产品进行复检,但未获同意。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油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之一,几乎每家每户做菜时都会用得上。所以,类似标题为“29款酱油不达标……”的网络文章确实比较“吸睛”,短期内会收获一定的阅读量。但是,对企业来说,在当下我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的背景下,被消费者组织“点名”上了“黑榜”,无疑是一件非常郁闷的事,甚至会因此影响其今后发展,乃至对整个行业来说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但就此将本次“酱油事件”归咎于报告显然是有失公允的。作为消费者组织,消保委本着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指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的原则,对产品进行比较试验也是其正当职责。所以,在笔者看来,眼下当务之急,不是争论本次事件造成的后果,而是需要尽快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作出权威回应——被点名的品牌酱油到底有没有问题?报告的发布是否存在不尽科学完善的地方? 与此同时,这一事件也对生产企业、行业协会、相关组织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交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在信息发布前没有做好沟通,以及有效占据权威信息发布的制高点,都可能给网络文章“标题式”炒作带来机会。就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声明中所言,食品安全监督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总之,酱油到底应该怎么打,亟需一个公平、公正、权威、专业的说法,切勿不了了之没有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