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两则消息,都是与老百姓的消费升级息息相关。 一则是工信部回应今年汽车产销情况时表示,产销高速增长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了,低增长恐怕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常态。 前3季度,我国汽车产销完成了204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0.8%和1.5%。特别是近3个月连续出现了同比负增长的情况。究其原因,我国汽车产销基数已经很大了,去年就达到了2940万辆的产销规模,是名副其实的汽车消费第一大国,还想高速增长恐怕不现实。 还有一则是手机的消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1-9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3.05亿部,同比下降17.0%。 汽车与手机都是消费升级的标志性产品。其带动的产业链也涵盖千千万万家配套企业。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这两类高档耐用消费品无疑都已进入饱和竞争的“红海”。看上市公司的报表,一辆国产车的净利润也就几千元钱,手机的平均利润空间更是菲薄。想靠价格战再拉动销量吗?显然缺乏增长的持续性,且边际效应递减。 不过,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汽车行业的集中度在进一步提高,汽车行业销量排名前10家企业的销量占到总量的将近90%;新能源汽车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前3个季度,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同比增长幅度达到73%和81%。 类似的态势也出现在智能手机市场,其出货量向头部企业集中趋势明显。今年前3季度排名前10的厂商合计出货量份额达到92%,较上年同期相比提高8个百分点。 在产品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方面看来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如说吉利汽车开发高档品牌领克,今年新车销售持续增长;华为也不断开发出5000元以上的高档手机,身价直追苹果。 低增长是常态,但消费升级还在继续。如今拥有第一辆车的家庭要考虑升级换新车,智能手机的平均换机时间也就3年,这其中的机会,一众国产品牌准备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