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平均每分钟都有一个孩子死于这种病,有超过1500万的儿童因为它而失去父母。它是威胁全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致死率一度高过癌症。它的名字,叫做AIDS,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艾滋病。12月1日是第三十一个世界艾滋病日,11月30日,杭州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展大型艾滋病宣传活动。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均增长率达到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且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当前,年轻一代处在更开放、便利的性接触环境中,但缺乏对性知识和保护措施的了解,并不真正知道感染艾滋病的严重后果。为了使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艾滋病,明白艾滋病就在身边,提高警惕意识,杭州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来到了位于下沙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第三十一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举办两场大型宣传活动。 首场活动为“爱和艾”的分享会,邀请了国家级青春健康教育培训师诸晓敏,杭州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宣教科副科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志琴,浙一医院感染科副主任许利军等作为分享嘉宾。每位嘉宾将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将自己与艾滋病感染者接触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 国家级青春健康教育培训师诸晓敏将从男男同性传播在艾滋病传播中的比重;男男同性传播高发的原因探究;孩子会去触碰这根“红线”的心理研究;这种传播方式对孩子身心的伤害;中国性教育的缺失;关注身心健康等六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青少年(10~24岁)占总人口的1/4,总数达3亿之多。这组人群处在人生成长定型的关键时期,也是针对青少年特点进行性教育的重要时期。由于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的急剧变化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加之性教育明显滞后,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性问题,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果从小没有接受到很好的性教育,如果高中、大学阶段学校没有强化教育,没有能够深刻认识到艾滋病的巨大危害,他们就容易出于好奇尝试性生活、性交易,自然也就难免染上艾滋病。因此,学校和社会都必须高度关注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不走形式的性教育。 杭州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宣教科副科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志琴将从近几年来,杭州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每年组织开展的大型艾滋病预防宣传活动中,取得的成效和接触到的案例进行分享。这几年来,杭州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不仅在每年的12月1日都走进校园、走进街道社区举办宣传活动,而且每年组织开展“生殖健康公益大讲堂”活动70余场。邀请专家老师为各年龄段学生讲解青春期生殖健康、早婚早恋危害性、如何做负责任的决定、预防艾滋病、学会求助服务热线等,并把防艾、防病科普宣传资料送到青少年的手中。吕科长介绍,杭州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有一路青少年生殖健康的求助热线,(0571-88807560;12355-3)专门为 10-24周岁青少年和未婚青年提供“亲青服务”,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殖健康知识咨询服务,为青少年答疑解惑。全站党员干部参加志愿服务,全年无节假日接听志愿热线。去年获授杭州市级“青少年维权岗”。2017年制作“舞动的红丝带与爱同行”宣传片,获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优秀奖。吕科长通过大量在热线中遇到的实际案例,为年轻人敲响了预防艾滋病的警钟。 浙一医院感染科副主任许利军是一名治疗艾滋病的医生,艾滋病的治疗是个非常特殊的工作。做医生10多年了,许利军治疗的患者不计其数,其中不少病例记载其实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这个临床工作中,你可以看到人情冷暖、世间百态。 因为社会观念的原因,艾滋病患者仍然不能被社会普通人认可,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把他们当成当成人,因此在医疗活动中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较高。近几年,艾滋病在浙江省无论是新发感染还是服药人群都在增加。随着治疗理念的更新,更多感染者需在早期接受抗病毒治疗。可是,很多感染者由于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不愿服药或惧怕服药;另外,部分长期服药患者,由于病情相对稳定,不认真按规定要求服药。这些都是导致病情发作、耐药发生的原因。另外一个新情况是随着年轻患者的增多,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也越来越多。针对这些新情况,许医生在工作中非常注重强调几件事:一是大力推行早期服药治疗,减缓发病;二是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利于母婴阻断;三是大力在患者中推行服药依从性教育。借助到地方进行患者教育的时机,他每次都以临床事例强调早治疗和依从性。 通过分享嘉宾的真情演讲,让更多的大学生和年轻人提高艾滋病的防治意识。在一个个现实生动的故事中,传播普及艾滋病防范的知识。 同时,杭州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还组织开展了,以爱抗“艾”让爱发声杭州首届校园诗歌朗诵会。在信息和知识不断走向影像化的时代,朗读仍然是我们心中不能割舍的情怀,仍然是我们不能离开的生活方式。8位大学生选手用饱含情感的声音,时而舒缓,时而欢快,带给观众和评委怦然心动的感动和引人遐想的回味。通过诗歌朗诗这种形式,唤醒更多人用关爱取代冷漠,用宽容消除歧视,用爱心播撒阳光,激励艾滋病患者战胜病魔,勇敢地面对人生,一起共建美好、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