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蔡杨洋 3月21日也就是今天是“世界睡眠日”,而围绕“睡眠”展开的调查及讨论早在几天前就开始发酵。 原因显而易见,不管是主动“不想睡”还是被动“睡不着”“睡不好”,被睡眠困扰的人越来越多,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从中老年人群延伸到90后、00后等,甚至是青少年。 根据近期发布的“中国睡眠质量调查报告”,16%的被调查者存在夜间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表现为24点以后才上床睡觉,并且在6点之前起床;有83.81%的被调查者经常受到睡眠问题困扰,其中入睡困难占25.83%,浅睡眠者有26.49%。 睡眠问题,成了一种现代病症。占据人生三分之一的睡眠,其重要性谁不知道?即便是被各种理由“耽误”而无法早睡的90后们,依旧在“边作死边自救”地挣扎。凌晨两点泡脚助眠,是他们遵从的“养生”法则。 当“拯救睡眠”逐渐成为一场全民运动,嗅觉灵敏的市场自然地催生出“睡眠经济”。有相关研究指出,中国睡眠市场是一个千亿级的“蛋糕”。 淘宝搜索关键词“睡眠”,跳出五花八门的产品,很多打上了“神器”的标签。从枕头、眼罩到各类助眠仪器,努力诠释“入睡是一项技术活”这句话。火热的还有睡眠辅助相关的手机软件和微信小程序,监测睡眠质量的、通过白噪音助眠的等等。有款叫“海豚睡眠”的APP,曾创下过7日14万的下载量。除此之外,各类睡眠书籍、安神饮料等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 随着“拯救睡眠”逐渐从医疗领域走向日常用品领域,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渗透,这场“蓝海争抢战”虽是序幕刚启,但注定是一场精彩大戏。 就在前几天,慕思寝具还发布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睡眠系统——T9智能床垫。据悉,它能通过床垫感应到人体数据,再由手机APP传到云端,把个体的数据跟9.3万多数据匹配后再用人工智能调解,让深度睡眠时间达到最长,从而提升睡眠效率。 回归到人本身发问:那些打着“助眠”标签的产品,真的能让我们睡得好一些吗? 笔者有个朋友,为了早睡配置了很多装备,从让人放松的香氛、助眠的枕头到睡前播放轻音乐的智能音箱、监测睡眠的手环,每次睡觉都仪式感十足。问她效果如何,回答很玩味:“感谢商家帮我找了100个理由,让我相信‘睡不好’是外界干扰太多,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谁帮她找到答案,谁就分走了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