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消费贷成“套路贷” 城报 在票务平台上买了张火车票,却被平台默认绑定某消费贷产品来分期付款,购票者糊里糊涂变成贷款人;在网购平台一键下单进入支付环节,平台自动置顶推荐其自行开发的消费贷入口,如果你不小心用上它,就在不知不觉中背上一笔新的还贷任务……最近,不少消费者都碰到过莫名“被消费贷”情况,除了订票购物,在生活缴费、医疗美容、手机充值、教育培训等日常高频消费场景中,也有不少类似案例。由于消费者不知情或者信息知晓不完整,一旦没有及时发现,不仅需要额外支付不菲利息、逾期费,逾期还贷还会导致个人征信记录受损,这让某些“消费贷”异化为“套路贷”“陷阱贷”。 当前,借呗、花呗、白条、任意付等网络消费贷十分流行。其初衷旨在解决消费者暂时性金融资源不足、助力消费者更好更快实现紧迫性消费需求。凭借无抵押贷款等优势,消费贷市场被视为一片“蓝海”。有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接近6万亿元,预计2020年可超12万亿元。 一些消费贷为何却成为“套路贷”?原来,一些平台不顾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涉嫌以欺诈、诱导等手段来推广消费贷,牟取不当利益;使用中,消费者还可能面临平台方制造逾期、恶意催收、补贴消失、服务突然终止等风险。比如,有的平台消费贷平均年利率高达63%,但依然获客不少,其“窍门”在于,大多数借款人在借款前并不知道还存在手续费、服务费等诸多隐性收费;另外,这些平台往往都是以日利率或每月还款额等信息进行宣传,却不清楚告知年利率畸高的真相。 按理说,分期消费是一个多方共赢的过程:消费者能花更少的即时支出买到中意的产品或服务;网络平台找到流量变现的快速通道;银行得到贷款新增长点……但现实中,利益天平往往向后几方主体倾斜,消费者利益容易被忽视。一些消费贷漠视消费者权益,靠坑蒙拐骗等不当手段运营,注定走不远。据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