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又到稻香鱼肥丰收时。 9月21日,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青田“稻鱼之恋” 文化节活动在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举行。 与以往相比,今年活动更加突出稻鱼文化和农旅元素,为青田稻鱼米产业带来新活力,并着力打响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为即将上市的稻鱼米增姿添彩、博足眼球,助推大花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本次活动由青田县人民政府主办,青田县农业农村局、青田县农合联(青田县供销社)、青田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共青团青田县委、方山乡人民政府、青田县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吸引了包括领导、专家学者、学生、媒体、游客等社会各界人士1000余人参加。活动是浙江省6个入选 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文化活动其中之一。 活动在稻鱼共生系统的发源地方山乡举行,现场,彩旗飘扬,鱼灯挥舞,蓝天白云下,身着盛装的村民们和现场的游客嘉宾共庆一年丰收的喜悦。现场活动传统文化味十足,在精心设计的开幕式、庆丰收、农事体验、尝新饭等环节中,稻鱼共生系统的古老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这其中贵为主角的当属稻鱼米,无论是新鲜的米饭敬天地、敬父母,还是米汤犒劳田里的耕牛以及庆丰收的鱼灯舞,无不源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古老文化,精彩的呈现,现场更是把先人们的敬畏自然、勤劳善良、感恩慈孝思想品德展现的淋漓尽致,为即将上市的稻鱼米赋予了古老的农耕文化内涵。 据介绍,“稻鱼之恋”其实是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的一种新叫法,在这个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护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功能,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循环,不需使用化肥农药,就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水稻和田鱼互为依存,和谐共生,这种模式流传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2005年,该系统首批列入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如今成为青田响当当的一张金名片。 特别是青田良好的环境,独特的种植方式让稻鱼米拿到了有机认证,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与认可,同时稻鱼米和田鱼也成为青田华侨怀念家乡的寄托,被带到世界各地。现场活动中,方山乡6名党员宣誓成为全球农遗代言人,活动同时授牌方山乡成为农遗研学基地,目的就是要把稻鱼共生系统的这个古老农耕文明传承发扬下去,进一步打响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品牌,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现场最热闹的当属割稻抓鱼的农旅体验活动,区别于以往,今年的农事体验活动主要以少年儿童学生为主,从割稻子、打稻子到徒手抓鱼,孩子们自然是状况百出,但是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和示范下,他们很快掌握了要领,在快乐的农事体验中,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孩子们深刻体验和了解到稻鱼共生系统的同时,更是在心里埋下了传承和发杨农耕文化的种子。 再看游客们也是不甘示弱,同样猫着腰、撸起裤管,这里追、那里赶,抓鱼的热情高涨;再看割稻子,更是争先恐后,一场体力与脑力的比拼,在田间上演;一时间,喝彩声、加油声不绝于耳。记者了解到,这只是青田稻鱼米产业农旅结合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在青田的许多稻鱼米种植区,不光种丰收,更是注重种风景和种风情,当地通过融入旅游、文创等元素,赋予了稻鱼米产业新的发展活力,一方面拉长稻鱼米的产业链,另一方面更是提升了稻鱼米的品牌附加值。 然而,品牌的生命力在于产品品质,据介绍,为了保证稻鱼米的品质优势,青田县对稻鱼米实行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形象,全供应链打造。今年6月,青田稻鱼米产业发展又提出了“对标欧盟,肥药双控”的新要求,以此引领农业绿色产业发展。据统计,去年全县稻鱼米标准种植基地达到3000亩,稻米产量近200万斤,稻鱼米的价格更是跻身中高端市场,每斤稻鱼米卖10元起步。 独特的种植模式和优质的生态环境,加之文化和旅游元素赋能,让青田稻鱼产业展现出勃勃生机。但是酒香也要勤吆喝,近年来,青田县供销社、农发公司通过众筹、基地认领、推广盒马鲜生以及召开品牌推介会、产品展示展销会多渠道并措, 让青田稻鱼米不断销往杭州、上海、宁波等长三角地区及全国各地,全县光稻鱼产业一项的销售总额就突破了亿元大关,可以预见,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必将成为乡村振兴中支柱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