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记者 汪晓筠)因为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你可能会被“拉进黑名单”。也许你会问,被列入税收“黑名单”并被采取联合惩戒措施之后,有没有什么补救措施呢?答案是肯定的。 据介绍,税收违法“黑名单”是指对达到重大税收违法失信案件标准的案件及当事人信息录入系统,并将信息通报人行、公安等相关部门,共同实施严格监管和联合惩戒。被列入税收“黑名单”的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责任人将被公布违法行为的相关信息,并面临着34个部门包括阻止出境、限制融资授信、限制参加政府采购、限制部分高消费、限制土地供应、限制担任企业董监高在内的28项联合惩戒措施。 如今,信用修复机制为企业打开了这扇补救的大门。杭州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查处的某软件公司就是这项补救措施的受益者——该软件公司及时缴清了税款、罚款和滞纳金,满足只录入不公布的条件,将对企业生产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并以此为鉴,全面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内控机制,为今后企业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那么,哪些违法失信行为可以申请信用修复?国家税务总局2018年56号公告明确了九项符合条件需要纳入税收“黑名单”并开展联合惩戒的税收违法失信行为,其中只有两种情况可以申请信用修复,分别为被判定偷税100万以上且占应纳税总额10%以上;逃避追缴欠税10万以上。 以上两种重大税收违法失信案件当事人,在公布前能缴清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的可以只录入不公布;或者在公布后能缴清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的,经相关税务稽查部门确认,可以停止公布并从公告栏中撤出,并通知实施联合惩戒的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