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评论 近日,水滴筹被曝出其工作人员在医院“扫楼式”筹款,审核漏洞多。整个筹款过程显得十分“随意”,加之信息极度不透明,不少网友称“感觉受到了欺骗”,也将水滴筹推到了风口浪尖。 近年来,构建场景、流量变现成为各大互联网平台的新风潮,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局。2017年以来,互联网众筹平台更是纷纷谋求持有保险中介牌照,开发与场景相结合的保险产品,以实现对既有资源的挖掘。 而相较于传统的求助方式,互联网众筹平台更大程度地为公众求助提供了便利和保障。这些筹款平台极大地降低了公众发起筹款的门槛,充分调动了底层民众的自救、互助能力。所以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重要渠道,“互联网+公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让不少求助者借此走出人生困境。 但水滴筹事件的发生,却给新兴的“互联网+公益”模式蒙上一层阴影,让互联网公益平台管理标准失位的行业漏洞再度被公之于众。笔者认为,无论商业模式怎样,都不能利用消费者的善良,“受伤”的公众善心就是互联网筹款面临的信任危机,从而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筹不到钱。 事实上,互联网众筹平台是完全依赖于用户的平台,一切起点都是病人的需要和大众的捐款,这两点都离不开信任二字。没有信任的共识,也就不会有众多用户参与,更遑论众筹平台的蓬勃发展。然而,如今众多难解的弊病和风波都在消耗社会的善意与耐心。 而互联网众筹平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产品,公众使用这种产品获得服务。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更好地践行平台的初心,这就需要平台实施相应举措来追踪善款流向,这样才能真正可持续地兑现和实现平台成立时的愿景。虽然目前在法律和政府层面,慈善法以及其他的相关法律条款都已经较完善了,但由于个人救助并不纳入慈善法的约束范围之内,所以市场主体应该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责任。 或许,我们一方面应该多鼓励互联网公司参与社会慈善工作,用互联网技术帮助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也应该在参与社会创新的过程中,直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投入更多资源将好事做好,这才能真正做到两全其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