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报 近来,随着各地陆续复工、部分省市中小学开学,一款被称作具有除菌抑菌功效的随身消毒卡开始在朋友圈里推销。而在电商平台,除了消毒卡,家用自测试剂盒等产品也受到追捧。专家表示,购买防疫产品不要轻信商家宣传,一些所谓的“防疫神器”实际效果非常有限,有的甚至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快闪式营销难追踪 疫情期间,“防疫神器”粉墨登场,套路各不相同。口腔喷剂、磁化水、益生菌原浆等,都曾被包装得“能防病毒”。要想让消费者免于上当受骗,最直接的办法是快速辟谣,揭开各种“神器”的神秘外衣,让它露出本来面目。此外,对于借“防疫神器”行骗的违法行为,还得快查狠打,提高震慑力,降低其危害性。 然而,事后处置往往比较被动,不仅已造成的损失难以挽回,且对那种干几天就收场的“快闪式”营销,会显得力不从心。比如一款“防疫神器”只要引发社会广泛追捧,可以在短短几天内销售出大量产品,等到监管到场,早已销声匿迹。做好前瞻性防范才能掌握主动权,将“防疫神器”扼杀在萌芽状态,将损害降到最低。 骗子善于见风使舵 疫情发展到哪个阶段,哪种心态在社会上占据上风,与之相适应的“防疫神器”就会出现。根据规律可以预见,接下来学生防护物品、空间消毒产品、学生保健品等可能集中出现在学校。对此要提前做好防范预案,在开学前进行防骗警示教育和防疫科普教育,方能未雨绸缪。 同样的,疫情过后,保健品“坑老”现象可能大量出现。客观来说,防疫是保健品营销的“良机”,现场集中营销因疫情期间人员不能聚集而难以进行,相关机构和营销人员可能早就憋足了一股劲,等疫情过后很可能出现反弹。做好前瞻性谋划,提前强化宣传引导,一旦出现苗头就及时出手监管,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