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卡领域乱象丛生 成为不法商家“吸金利器” 近年来预付消费卡的起充金额、续费规模都在不断攀升,业内估计,全国预付式消费的资金总规模应该是“天量级”。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健身、美容美发、早教等预付卡起充金额往往以万元计,而且设置了类似“卡内余额少于多少就不能再享受折扣必须续费”“卡片升级需要再多续费才能享受原有折扣”等不成文的规定,提高了充值门槛。 不少消费者反映,很多商家设置的霸王条款使得“办卡容易退卡近乎无门”“交钱容易退钱难于登天”。 消费者曹女士对记者说,她此前在自家小区地下车库的洗车行办了一张洗车卡,预存1000元,但洗了没几次就被洗车行告知卡片即将到期,如果想继续使用余额就需要再存入1000元重新激活卡片。“我之前还有好几百没花完,就又让我再充钱,太不合理了。”她说。 业内指出,不少商家急于扩张规模需要资金开店,还有的商家甚至以预付款为借口进行欺诈,或是吸收大量资金再以民间借贷等方式赚取利润,并不具备发放预付凭证的资质。在此背景下,“预付卡”俨然沦为部分不法商家“吸金”工具。近些年,预付式消费领域的恶意诈骗行为屡次出现。 中消协投诉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一些经营者利用低价折扣、特别优惠诱导消费者支付高额预付款,消费者未带足够费用,经营者甚至主动跟随上门取钱。其后在不事先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突然关门停业、失联跑路,这些人中有的是因为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深陷财务危机,有的则是故设圈套、蓄意骗取消费者钱财。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领域除原有问题外,租房贷、装修贷、美容贷、培训贷等“套路贷”,成为预付式消费的新变种,无形中放大了资金风险。 “我之前在一家亲子游泳中心报了体验课程,本来觉得挺好的,但被告知买课最少48课时起,算下来要交近15000元,我表示一下子交的钱太多了,对方就开始极力推荐它和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推出的分期贷款产品。”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李先生表示。 据中消协介绍,总体而言,当前预付式消费呈现隐蔽性、恶劣性、群体性三大新特点。所谓“隐蔽性”,是指预付费与金融信贷捆绑。2018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显示,预付式消费与金融信贷捆绑叠加侵害消费者权益成为2018年消费者投诉的新特点。在装修房屋、美容整形、教育培训等消费领域,一些经营者在宣传时,有意淡化贷款的压力,甚至以无息贷款作为吸引。消费者通过经营者推荐的金融机构贷款、预付高额费用后,往往难以察觉相关风险,直到商家不履行承诺、服务缩水、甚至关门跑路时,才发现金融信贷条约中含有各种高额违约条款,消费者对服务不满或者享受不到服务时,仍需继续偿还金融贷款,造成消费者维权困难,权益受损。 维权难度大成本高 甚至“赢了官司却拿不回钱”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权益受损的消费者往往最终选择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但是由于预付卡消费普遍存在手续不规范等问题,致使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据班女士介绍,她认识的很多浩沙健身会员手中并没有完整的合同或是付款凭证。办理预付卡的时候,浩沙健身(方庄店)仅仅针对收费相对较低的年卡,与会员签订合同;而收费相对较高的私教课程则仅向会员提供了简单收据。“很多会员还反映说,当时浩沙健身(方庄店)表示年卡合同只有一份,需要公司留存。也就是说,很多人手中根本没有合同。”班女士表示。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刘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经营者在销售预付消费卡时,仅提供一张卡片,在其自身系统内登记一些简单信息,甚至只是留一个手机号等,并未与消费者订立有明确条款的书面合同。由于缺乏证据,消费者仅凭自身描述很难对最初商家的承诺予以举证证明。 此外,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很多这类案件还面临着“赢了官司拿不回钱”的尴尬局面。 蔡女士于2016年办了一张某婴儿游泳中心玉泉路店的年卡,直接交了16600元。可是,仅仅上了六节课后,蔡女士就接到了玉泉路店停业的消息。在索要退费无果的情况下,蔡女士等八位客户一起委托律师,经律师查询,该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在未经清算的情况下将公司恶意注销。蔡女士等八人将玉泉路店所属公司的股东诉讼至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该案在2019年9月11日已经判决,被告需偿还原告相关款项及利息。不过,据蔡女士的代理律师张妍介绍,至今被告未主动偿还相关款项,蔡女士等八人已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如果被执行人故意转移财产,那么执行起来就比较困难。”张妍说。 刘宁表示,在其实际接触的案件中,不少发卡公司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继续经营而停业,部分被告勉强应诉,但因能力问题而无法退款,有的被告则故意逃避退款义务。“即使消费者申请强制执行,但是很多被告已经无财产可供执行,消费者没法真正拿到退款的情形经常发生。”她说。 预付式消费乱象因何频频发生、屡禁不止?消费者维权因何难上加难?业内人士指出,预付卡乱象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监管存漏洞、失信低成本。专家呼吁,预付消费到了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整治乱象亟待有关部门出台“重典”,完善法律监管体制,避免让消费者再当“冤大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