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报 疫情暴发后,因“逆行”武汉为医护人员做盒饭,成都90后餐饮创业者“雨衣妹妹”刘仙走红网络。然而,在媒体报道“雨衣妹妹”事迹后不久,有多个自然人及公司在多个类别上申请了“雨衣妹妹”商标,包括服装、餐饮、茶叶等多方面。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法对部分商标注册申请予以驳回,部分抢注者也自行撤回了商标申请。 抢注行为不仅吃相难看,还涉嫌违法 商标法明确规定,申请注册的商标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不能损害社会道德风尚或产生其他不良影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驳回理由中也申明,其他申请人未经刘仙本人授权将“雨衣妹妹”作为商标申请注册,易产生来源误认、造成重大社会不良影响,不得作为商标注册和使用。 与一般“蹭热点”式商标抢注行为不同,类似“雨衣妹妹”这些称谓背后,不仅对应着当事人的默默付出和特殊经历,甚至凝结着社会的公共价值寄托。抢注涉疫的人或特定名称、标签,不仅可能侵犯相关当事人的权益,也不啻为对商标背后公共情感与内涵的冒犯和消费。 特殊时期乱象集中,也是推动善治的窗口 其实,商标抢注之风已盛行多年,早在非典时期就出现过相似场景。像疫情这样的大事件,往往催生诸多热点标签和事物,也让商标抢注行为“伺机而动”,这为商标注册审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公开报道显示,目前全国已有多起商标申请人或代理机构被开出罚单的案例。这些抢注背后,不单单是个人的侥幸心理作祟,还往往对应着灰色产业链,伴随着敲诈勒索、恶意竞争等种种不法乱象。因此,对不合理的申请行为予以驳回,还只是最基础的一环,对背后可能存在的灰色产业链,更要顺藤摸瓜,加以严肃治理。 对恶意抢注商标现象的治理,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的一部分,它的完善,需要行政、法律等多方面的共同进阶。但与此同时,及时依法驳回不合理申请,是直接对恶意抢注行为说不,这个环节依然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