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自2018年4月第一批主播黑名单发布至今,已有数百名主播上榜。按规定,被列入黑名单满5年的主播,可移出黑名单。可如今,这六批被列入黑名单的主播中已有人“另辟蹊径”以身试险,以使用小号在国内平台直播、转战海外直播平台或开公司直播带货等方式,仍在直播市场活跃着。 主播行业鱼龙混杂,黑名单机制“重拳出击”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发展迅猛,可在繁荣之下,各路主播鱼龙混杂、素质良莠不齐,其中一些人甚至诱发了不少社会负面事件。诸如“知名歌手直播剁手指”、“萝莉变大妈”、主播教唆粉丝骂人等事件,均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批评。 这些涉事主播都拥有众多粉丝,在网络直播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这些负面事件不仅对粉丝有不良引导作用,更扰乱了社会风气,让网络空间变得污浊不堪。 在此语境下,直播分会等机构引入“黑名单”这种机制,对涉事主播施以全行业5年封禁的处罚,令其在禁令期间无法从事主播工作,不仅能发挥良币驱逐劣币的作用,收到较好的惩戒效果,也让行业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部分主播“贼心不死”,相关部门应“露头就打” 从实践来看,“黑名单”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天下熙攘,皆为利往”,如今网络直播俨然风口行业,一些上了“黑名单”的主播显然并不甘心被封禁。 借“小号”复活、转战海外直播平台,甚至开公司直播带货……此种暗度陈仓的做法,明显违反了“黑名单”禁令,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彻底封住他们的违规复活之路。对于这些违规行为,各大平台应遵循“净网”要求,采取常态化排查措施,对“黑名单”主播施以严格管理,防范其违规“复活”。 如今直播日渐与各行业融合,成为全民化场景,并呈现多元化趋势,电竞直播、秀场直播、带货直播、教育直播等各种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对此,有关部门不妨采取分级分类监管,让监管触角更为敏锐。 随着行业的发展,各类主播也应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深刻明白“恶意炒作一时爽,五年黑名单少不了”的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