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节套路多 说到底是清仓大甩卖 说起“双11”,对于我这种购物欲望不强烈的人来说,每年除了等一次全城疯狂的折扣外,另一方面还在等一次吐槽段子的更新。 在我看来,“双11”之流的购物狂欢节,完全是一次营销式胜利。从很多年前的一开始,“双11”还只是一个单纯的“光棍节”,商人们不知道怎么把“四个一”衍生出来的单身苦楚和购物短暂的消费快乐联系在一起,在吃到一点甜头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到后来,除了“双11”之外,电商们希望消费者过的节似乎越来越多,什么6·18、双12、年货节……这些节日的营销套路其实和楼下超市三个月一次的清仓大甩卖没什么本质区别,说到底就是降价吸引消费。但一跟“单身”这种时代焦虑挂上钩,这个消费节日似乎就跟大家产生了某种情感上的连接,这让很多人即使不买也看个热闹,结果发现自己似乎还真能买点啥。 从我个人在“双11”的消费体验上来看,电商行业一直都是在进步的。从营销来看,一开始只打价格战,到后来把津贴和折扣玩成了奥数,再后来出现了组队建楼,从冷冰冰的降价到像打游戏式的组队通关,购物变成了某种商家和消费者互动的游戏场景。再从物流上来说,我记得头两年,在“双11”买的东西到货速度普遍偏慢,但现在“双11”购物规模仍然一路飙红,快递速度却也渐渐同平时无二。这些令人熟视无睹的日常,却是行业飞速发展的最大佐证。 前一个冬天过得太忐忑,又快到年末了,也许大家都需要一次热闹的“双11”,洗刷掉过去一年的坏运气。 我会为自己安排一次次“双11” 我的购物车里有一款mini黑胶唱片机、有一款北欧工业风的木质日历、有一款星巴克10寸手提旅行箱子,还有一个拍立得相机……按照我妈的说法,这些都是不实用的东西。其实我不爱乱花钱,毕竟也没足够的工资去一次性清空购物车,但是每隔一段时间,我会给自己设定一个购物日,那天可以去给滞留在购物车里的物品付款,这天是我自己的“双11”。 在真正的“双11”,我反而没有特别多的购物欲望。以前念书的时候,每逢“双11”,就看到快递在每个学生宿舍的门口堆积如山,有时“双11”的发货特别慢,关键是折腾了一圈,在各种复杂的优惠活动之下,你发现你买的产品只是比平时便宜了很少的钱,后来我就开始避开“双11”购物了。 今年直播带货很热,我也刷了一些直播,都是我喜欢的演员。看了不到一分钟,产品不是想要的,我换了下一个直播,之后我有点恍惚,这个画面不就是我小时候在电视机上看到的购物节目吗?小时候一看购物节目,我就会马上换台。看了几个直播,我发现就算是我喜欢的演员在带货,我都实在很难有耐心听她讲完商品的功能,再去下单,可能是我并不想买那件商品。如果我一开始就确定我要什么商品,我直接去电商平台或者实体店看它的产品,再去了解它,那不是更快捷吗?如果我只是闲逛的心态,那好像逛半个小时电商平台,比逛半个小时直播间,能看到的东西更多。如此,我彻底放弃了在直播平台上购物了,我大概要跟不上潮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