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现在只得了黄码,我们感到压力很大。”浙江海宁某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必须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尽快达到蓝码和绿码标准。 “产品分级、企业分类、区域分色”,这得益于浙江省首创的产品质量安全“三分”监管机制。日前,从全省产品质量分级分类监管暨智慧监管机制建设工作推进现场会上获悉,2019年以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进一步推进产品质量分级分类监管和智慧监管机制建设,确保产品质量管得严、管得密、管得准。 为此,浙江制定出台了《产品质量“三分”监管标准规范》,将摸底统计汇总的企业产品,依据产品特点、质量数据、敏感因子等维度,分为高风险产品、中风险产品与低风险产品三个类别。 其次,依据企业履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的保障能力和实现程度,核算近三年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情况等指标,制定企业分类规则,将全域企业分为AA(好)、A(较好)、B(一般)、C(差)四个类别。 目前,全省已在嘉兴市、台州椒江、杭州余杭开展了分级分类监管试点,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选取当地产业相对集中、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行业,采取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按类分级、依级监管的原则,集聚产品质量监管资源,形成产品质量闭环监管,有效倒逼生产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进行业优化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