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11月19日晚,经过近5个月的改造提升,位于杭州市中心的中国丝绸城,以“新消费,醉杭州”的姿态,重新开街。 杭州曾被誉为“丝绸之府”。创办于1987年的中国丝绸城,吸引数百家丝绸企业进场营业,年销售总额峰值时可达40亿元,税收1.5亿元,年客流量500万人次以上,曾经的辉煌可谓亮眼。 丝绸城此次改造升级,也是大手笔:由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方案,增设“丝绸城游客服务中心”,街区设智能导向牌、智能餐车、智能坐凳、智能AI语音交互等智慧化运营载体,提出“以中式传统文化元素和科技数字概念,将商业、人文、服务融合”的升级理念。与此同时,丝绸城还意图突破传统商业的模式,立足“新零售”和夜光经济,综合“云上中国丝绸城、丝绸文化数字体验馆、网上直播间、无人零售、丝绸+PLUS”等多种平台,大力引导新消费,构建“线上+线下”“白天+夜晚”多种业态景象。 11月19日升级开街的当晚,丝绸城里张灯结彩,几百杯奶茶免费送、穿着丝绸古装的漂亮小姐姐满街跑,AI互动还有丝绸女神纷纷亮相,商户也争相开起直播售货,气氛热烈,场面红火,让人恍然以为丝绸城在这个冬天里,进入了温暖的第二春。 然而,正如一位住在附近的离退休老同志却在网络空间留言:丝绸城商品单一,生意多被线上夺去,在淡季升级开街,必然是“筑巢引凤凤不来”。 近几日,笔者先后3次在不同时间段走进丝绸城,均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寒意——冷清。 第一次去是在上午,从大门口一路延伸到市场深处的各色、各式灯笼让人仿佛穿越回了繁华的南宋街头,但街面上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影,偶见几个骑着电动车穿街而过的过路人,购物的顾客就难觅踪迹了。位于市场中部的游客服务中心,看起来颇为气魄,装修考究,格调高雅,但也不见有顾客光临。那些五彩斑斓的彩灯,虽然仍能让人想见升级开街当日的热闹情景,却也见证了重新归于平静的“不景气”。 第二次去是下午。当天天气有点冷,市场大门口不远处的一个棋局,聚拢了一堆人围观。围观棋局的热情高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内人气低落、顾客稀少,市场服务人员百无聊赖,无比悠闲。新设置的智能餐车等新式装备,也和那群下棋的人一样,摆设在门可罗雀的街道中间——不仅无人售货,也无货可买,开业当天那些赶趟儿的奶茶、糕点等都不见了踪迹。街边的一处小型T台,则落满了枯黄的落叶,开街当天那些穿着丝绸旗袍的漂亮小姐姐们,应该是从这里走过的。依然没什么顾客,从每家门面的门口望进去,都能看见店内的营业员或互相之间聊天,或低头玩手机,或托腮而坐静静地出神。 第三次走进丝绸城,已是华灯初上的傍晚。悬挂在空中的灯笼被点亮了,与整体提升亮度的店面交相辉映,其明亮程度确实不啻为一座不夜城。只可惜,明亮的灯光下,大多数店面依然不大有顾客出入。走进几家店面,店主都十分期待地迎上来,但看到你没有购买的意向,立马成了泄了气的皮球。你问他们生意怎么样,他们也懒得回答你。 资深浙商研究专家杨轶清教授认为,目前线下商业已经到了利空出尽的时期,线上、线下经营的新平衡有望呈现,线下经营的优势有可能重新回归。但他也指出,线下经营柳暗花明虽然可以期待,但并不是必然会到来的一种情形,线下经营者必须跟上时代,用切实有效的手段打通线上、线下的资源互通,比如用线上直播人气打造线下“网红打卡点”,用持续不断的线上引流带来线下特色商业街区的繁荣等,这些都需要用发展新经济的视野和行动,使虚拟经济在线下实现现实流量。 中国丝绸城管委会主持下的升级改造,应该说是有了新经济的视野,也搭起了新经济的舞台,但如何让新经济这台好戏唱出线下人流、唱出经济效益,却不仅仅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开街宣传可以做到的,还需要长期不辞辛苦地切实耕作,才能有所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