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观察 点个差评都怕被报复,维权需要胆量 讲述人:人则余 3·15年年有,但现在人们的电话、家庭住址、购物经历甚至工作信息都被人一“买”就有的情况,谁还敢大胆维权? 刚刚过去的“成都新冠女患者被网暴”事件中,泄露她隐私的人就是这场网络暴力的最大推手。当时,有人在网络上公开了她详细的信息、姓名和住址,甚至还有手机号和身份证号,直接引发了一场关于她的“羞辱”。 类似隐私泄露的事件简直数不胜数:装修公司可以精准报出业主姓名和房号,小贷公司能清楚知道个人资金动向,骗子甚至能掌握个人身份证号码……说来说去,还是因为现在泄露隐私的成本太低,大部分曝光他人隐私的人都可以全身而退,无人制裁。所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当面对消费侵权事件时,都不知道该不该拿起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万一最后还牵扯到自己家人安危,那岂不是因小失大?种种顾虑之下,也就只好“忍气吞声”,就此作罢了。 最心寒的,莫过于买房买出一个“被告” 讲述人:战战兢兢小飞侠 在消费路上流过的血汗泪,买房应该也算是其中之一了。 “明明自己是甲方,结果却好像给自己找了个爹”是不少人买房的心声吐露。很多人花费巨资买的房屋,本来对未来的家是充满无限期待的,在看楼盘时,哪儿都满意,挑不出一点毛病,结果一到交房季,在业主群里一交流,就透心凉了。从买房到真正住房,难度系数堪比西天取经。 且不论精装修材料是否偷工减料,要是遇上无良开发商和烂尾楼,那整个人的心态都得崩。我身边就有个朋友,去年他的期房好不容易熬到交房,经第三方检测之后,发现有诸多质量问题,众业主齐齐表示要一起维权,结果开发商却以侵害名誉、围堵阻碍售楼处的正常经营秩序为由,起诉业主代表,要求赔偿100万元。买房子居然买出了一个“被告”,这事也是很荒唐了。 真的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好好整顿下, 免去普通百姓的后顾之忧。 ■ 城报微评 当人性被放大成需求后,韭菜就会存在 有人说,其实我们每天都与“假”做伴。大V推荐的电动清洁牙刷,保洁能力有待观察;电商平台买的化妆品,50%的正品保证;囫囵吞枣咽下的食物,你也并不知道其原产地到底为何处……当然,比起“鱼香肉丝里没有鱼,老婆饼里没老婆”,网友笑言:这些“参差不齐”还算有些肉眼可见的“诚意”。 消费路上的智商税,多种多样。很多人总觉得自己智商在线,绝对不会掉进商家的坑,但事实上,智商税遍布各个领域、各个年龄段,让人防不胜防。这些消费背后,乍一眼看过去都是真实的用户痛点,但看久了就会发现,这些东西本质上是人性,那些贪婪、攀比、虚荣、恐惧,统统被放大成需求,包装成产品,在街头巷尾售卖。而人性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只要人性还在,这一片市场就在,这一茬又一茬绿油油的韭菜就在。 所以,除了希望好的企业真正把消费者利益作为一个长期的要点来抓,我们也是不是也更应该检查一下自己?只有真正克服了人性的弱点,让自己变强大、聪明起来,这样才能少上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