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报道 “我真想把特斯拉的车内摄像头放到我脚的位置,这样就能证明我踩了刹车。”在网上,一名特斯拉的消费者这样吐槽道。作为智能汽车的代表,特斯拉在行驶过程中不断收集各项数据,但当事故发生时消费者却拿这些数据毫无办法。 实际上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深入,汽车正在从过去单一功能的代步工具成为网络中的信息节点,庞大的数据收集和数据交换也让这一领域形成了一座庞大的“数据富矿”,也为管理者、企业和用户提出了“如何守护智能汽车安全”的新课题。 5月1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倡导运营者处理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过程中,坚持“车内处理原则、匿名化处理原则、最小保存期限原则、精度范围适用原则、默认不收集原则”。同时,运营者在中国境内设计、生产、销售、运维、管理汽车过程中,处理个人信息或重要数据时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的相关要求。 智能汽车的迅猛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也让常规的行业监管安全监管面临挑战。如何让智能汽车更加可控、可管和有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原始数据看不懂 全球检测机构被特斯拉遮住双眼 4月17日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公路上,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行驶期间因意外撞树后导致车辆起火燃烧,车上的两名男子也因此次事故丧生。 因为事态严重,美国得克萨斯州哈里斯县警方于当地时间周二对特斯拉发出搜查令,以获取在得州发生事故车辆的所有数据。而在国内,多起事故的受害者也只能通过向特斯拉方面索要数据的方式获得各种行驶中的参数。 这在浙江方圆检测机械轻工检测部主任翁文祥看来是智能汽车企业对消费者的一种隐瞒。他介绍,去年12月,一辆蓝色的特斯拉从四十五度的斜坡上下来后,以飞快的速度冲向马路对面的温德姆酒店,之后又撞向柱子,粗大柱子的干挂石材都破裂掉落,随后这辆特斯拉撞破酒店玻璃幕墙,直接冲进了酒店大堂。后来这辆车被拖到浙江方圆检测进行检测。“从汽车本身的情况来看,我们只能检测到汽车的物理状态,而这对于普通汽车的事故来说足够作为判断的依据,但对于智能汽车来说,只能作为依据的一部分。” 在随后的沟通中,翁文祥拿到了由特斯拉方面出具的原始数据,但这份数据让他犯了难。“经过仔细的查看,我们发现特斯拉的这份原始数据非常庞大,而且每一项数据都和其公司开发的软件相关联,如果不知道特斯拉公司的相关研发数据和机制,根本不可能从原始数据中得出结论,也就是说,一旦智能汽车出现事故,事故的原因很难由第三方机构给出,一切都变成车企自说自话。” 5000多项数据同时收集 驾驶智能车, 用户信息能保障吗? 浙江米家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杭州市汽车维修行业领军人物韩晨洪是汽车维修领域的顶尖人物,对于智能汽车的运行机制他也颇有研究。他介绍,智能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时,其责任判定非常难。以特斯拉为例,在行驶过程中,一共有数百个数据收集设备在源源不断地收集着5000多项各类数据,这些数据中有些直接参与到汽车的控制当中,有些则记录了驾驶人员的各种操作,还有一些则记录了路况、风速、气候情况等数据,但这些数据都上传至后台服务器,这些数据就很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或社会信息的泄露。 韩晨洪介绍,比如司机在车内接听电话或者与乘客聊天时,智能汽车的车内设备就很有可能将交谈的情况录下并上传,而对于车内人员的动作,车内也有配套的录像设备在时事录像,这些行为都侵犯到了司乘人员的隐私。 事实上,由于部分外企在国内没有设立研发中心,为了分析、利用在中国采集的数据,跨境数据传输不可避免。有数据显示,60%的智能汽车数据储存在海外。 对此,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高振海认为,智能汽车数据安全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三个,第一类是黑客可能有机会入侵智能汽车,控制车辆行驶,给行车安全带来危险。第二类则是用户的隐私安全。智能汽车上装载的传感器会对车上用户乃至车外的行人持续获取信息,涉及到用户隐私侵犯问题。第三则是国家安全。智能汽车上大量的视觉、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传感器在行驶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扫描路面和周围的交通环境,获取大量地理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到国家安全。我曾看到过相关研究数据称,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每秒能产生100GB的数据,如此庞大的数据量也让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智能汽车数据安全面临危险。“可以说,智能汽车采集的数据既有个人属性,又有公共属性,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其次是数据规模大,由于智能汽车数据具有实时动态的特殊性。” 智能车检测机构 入驻多个电动车园区 是时候给智能车戴上紧箍咒了 对于如何规范智能汽车产业,今年5月1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 《规定》中提示车企尽量少用指纹、声纹、人脸、心率等用户生物特征信息,企业应尽快找到替代方案。此外,由于智能汽车不仅涉及个人数据,也涉及到道路环境等公开数据,今后在数据管理上可能需要网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 但在翁文祥看来,对于智能汽车数据的监管光靠企业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检测机构和监管部门的介入。“以方圆检测为例,我们已经与不少国内的智能汽车企业达成合作,进入到它们的生活园区,帮助他们设立相关的机制,并参与到机制的制定当中,这样一方面能加强智能汽车企业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检测机构在今后智能汽车事故中的检测能力。” 而对于《规定》,特斯拉也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我们支持并响应行业发展进一步走向规范,共同助力技术创新。欢迎大家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推动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