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元宵节只有几天了,忽然发现自己家里的囤货居然没有汤团!太慌张了,连忙奔向杭州出名的汤团店:温州汤团店。 作为杭州“新马泰”的代表之一,新华路是一条有故事的美食街,邀月楼酒家、红霞杭帮菜、东华家常菜、桐山村等等,都是起码二、三十年的老店,而温州汤团店的橱窗上则写着“始创于1938年”,证明他们家的历史,距离百年老店也就差个十几年。 他们家现在已经是一个综合性的小吃店,汤团几乎要湮没于面条、馄饨中,现在就三种口味,一般我都是吃咸口的鲜肉汤团,因为它长得跟我记忆中自家做的鲜肉汤团一样,都是圆圆的汤团顶部有个小尖尖头——小时候每年都在湖州奶奶家过年,吃过年夜饭,就由奶奶组织,带着姑妈、婶婶还有我妈妈一起包汤团,爷爷则跟伯伯、叔叔、姑父们一起聊天,我们这一辈的小朋友只管蹿进蹿出,或者在门外放鞭炮,这是我们家最温暖的节日回忆。 那个时候的汤团就是分甜口和咸口,以小尖尖作为区分。 后来我发现,除了温州汤团店和我们湖州老家,以兰溪风味为主的李渔和他的两头乌,咸口的笋丁肉汤圆也是带着小尾巴的形状。 当我在工作群说着“温州汤团店”时,冷不丁有温州籍同事发了一条“听说温州汤团店是台州人开的,温州人不吃”,而台州籍同事:“啥?台州人元宵从来不吃汤团,我们吃糟羹!”并且还发来一篇小作文,说“正月十四元宵节,不接受反驳!” 来看看她的原文: 神奇的大台州,不仅八月十六过中秋,元宵节也与众不同。 传说当年倭寇来袭,戚继光率戚家军奋勇抵抗。老百姓则捐出自己家里的菜米粮等,但老百姓穷啊,也没什么好吃的,于是灵机一动,把菜切碎,把米磨成粉,一起煮成热腾腾的糟羹,居然味道相当不错,送给官兵吃。军民同心,在正月十四那天大败倭寇。为了纪念此事,台州人从此就提前一天过元宵节,而且元宵节的官方美食CP就是糟羹! 故事还有N个不同的版本,但不变的都是和抗倭有关。小时候每年正月十四我都要立个“宏愿”:吃遍村里每一户的糟羹。当然,眼大肚皮小,从来没有实现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宏愿”?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做上一大锅糟羹,然后招呼大家来吃,不管认不认识都欢迎。来吃的人越多,主人家越高兴,表示福气越好。大家见面也会问一声“发财羹吃过了吗?” 所以一听有邻居招呼“糟羹好了哎”,小孩子们就带上自己家最小的小碗挨家挨户去串门,而且要求主人只给自己盛一点点,就为了多吃几户——最后可是要比一比谁吃得户数最多的。如果不带小碗,好客的主人会直接来一大碗,KPI就只能停留在数字1了!这个时候切记,不能说“讨糟羹”,要说“吃糟羹”,否则要被大人敲头的:“你是乞丐吗?要去讨饭吃?” 如果有人这一年娶了新媳妇,那就要做甜羹,叫“新妇糟羹”。咸羹是用粳米粉,里面配料有笋丁、肉丁、豆腐干丁、新鲜的蛎等,看各家口味,咸鲜可口。甜羹用蕃薯粉,放水果粒、荸荠粒、红枣桂圆等干果,晶莹剔透。 那时还有个民间传说,某某村有个人,因为长了两个胃,所以一年到头,就只有正月十四那天能吃饱。我们一边觉得他吃不饱好可怜,一边又羡慕他有两个胃,可以达成“吃遍全村糟羹”这一成就。这个故事还有个重点,上学后我们发现,每个村的孩子听到的那个“某某村”,村名都是不一样的,总之是那种有一点点远不是小朋友们自己能到达但又知道名字的村庄。 原来台州人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节的!并且说他们老家只有冬至才吃圆子,是那种没馅料的实心大圆子,有小孩拳头那么大,外面滚上豆沙。我觉得这个有点像温州汤团店里有卖的擂沙汤团,不过他们的擂沙汤团貌似里面有馅料,外面裹的是黄豆粉。 而此时,温州籍的同事又说了,他们的咸汤圆只是酱油汤底加虾米的那种…… 我又想起冬至那天在寻味江南传统菜吃到的汤团,猛一看有点像擂沙汤团,不过宁波籍的老板说,这是根据他们老家煎汤团来做的改良版,外面包裹的是面包糠,看着更好看,口味也更丰富。 好吧,单我们浙江省内就这么多花样了,更别提还有隔壁江苏也有出名的汤团。个么,你们老家的元宵怎么过的,吃汤团吗?来橙友圈与我们分享汤圆故事呀! |